《先秦诗歌·《诗经》·芣苢》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诗歌·《诗经》·芣苢》鉴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彩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录自《诗经·周南》第八篇。它是描写劳动的周南地区民歌,表现了一群妇女边采芣苢,边唱山歌的欢乐情景。它分为三章,各章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采始。这里先解释几个字词:

采采:迭用“采”字,表示采集的连续动作,即“采了又采”的意思(一说,是茂盛新鲜的样子)。从全诗意境来看,以前说为宜。芣苢(苢亦作“苡”),是一种植物,即车前子(草),可入药。古人以为它的子实,可治妇女不孕,故甚贵重之。

薄言:它们均为动词词头,即语助词,无义。它读bó,不读báo。

采、有:均是采取之意。上文“采之”,是泛言去采,还未见到芣苢;下文“有之”,是动手去采而取得。《广雅释诂》:“有,取也”。

这章大意是说:

车前子儿采又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又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第二章:采中。这章四句诗,除了更换了两个字,其余全与上章相同。但这二个字,很值得注意:

掇:《毛传》云:拾取。即把车前子一颗颗地拾了起来,表现她们认真的劳动态度。

捋:读luō,不读lǔ,以手握枝叶而抹取。

这四句大意是:

车前子呀采又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呀采又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第三章:采归。这末章也同于上章,只更改了两个字,即:

袺(jié杰):指的是手握衣襟来盛东西。因为采下来的车前子越来越多了,非用“祮”字不可。这里的“祮”,不只一般地表现采摘动作,而且连带说明采摘工具。

襭(xiè偕):把衣襟(衽)掖(塞入)在腰间来装东西。这里用此字的用意是表已采得极多,满载而归。

本章的大意是:

车前子哟采又采,手提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哟采又采,掖起衣兜满满装回来。



* * * *



这首反映二三千年前妇女劳动生产的诗歌,是一首对唱互答的山歌,描写得颇为生动有趣。

此诗的意境,正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其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风焉。”

的确,此诗带有“劳动歌”性质。它是民间歌谣中的一类。一般都含有这样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和着劳动节拍而唱的歌谣,如打夯歌、伐木歌和运木号子等。这些歌中总有一些劳动呼声,有的甚至全歌由它组成。二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歌。《芣苢》就属于这一类。当然,它已不是劳动歌发展的原始阶段的低级形式,而是已进入劳动歌发展阶段比较高级的形式。在这个阶段,劳动歌与一般诗歌的区别已经消失,但保持着劳动歌的某些痕迹与特色。

这首诗的基本风格是:自然、质朴、明快。除具有一般民间歌谣特色,如语言简明,形象生动,意境清新,音调和美和声通气顺等之外,这里表现突出的还有这样两点:

第一,典型的复沓形式。全诗三章,全用复沓形式把采摘芣苢之事,一意化为三叠,一唱再唱,一咏三叹,而且余音袅袅。这种复唱形式的妙处在于:它能从诗歌的形象、气氛、意味等若干方面加强其艺术效果,使诗歌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大大强化了诗的音乐性,从而使诗歌好念、好听、好记。这种歌词重叠、反复咏唱,就是劳动歌的痕迹所在。

第二,高超的炼字本领。采用了复唱方式,其形式是固定的,没有什么活动余地。但是,作者深懂此理,于是就在遣词用字上大下功夫,达到变化无穷、妙招迭出。全诗三章四十八个字,只换了六个表示采摘动作的韵字,就把古代妇女从开始采,到最后满载而归的劳动生产全过程,以及她们自始至终的饱满劳动热情、歌声盈野的欢快之趣,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从“采”到“有”,既而又“掇”又“捋”,以至“袺之”,最后“襭之”。虽然六字均为采摘动作之词,但是它们包含的内容和方式,却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程度上步步加深,气氛越来越浓,最后达到高潮。这些字的更换,更与劳动情状相吻合,做到:随事用字,因意遣词。你看——

当泛言采摘时,只淡淡地用上一个表现一般动作的“采”;开始采摘行动时,即用了带有获取、收藏之意的动词“有”,接着,随着采摘动作由慢到快的变化,用字也跟着由表逐粒拾取的“掇”,变成大把抹取的“捋”;当劳动进入紧张阶段,就以边采边装的“祮”来表现它;最后,大家都端着一大兜一大兜的劳动成果,结束劳作而满载而归的时候,作者就找了一个最具特色的“襭”字来表达,并以此结束这场生动的劳动情景。

由此说明,民歌形式似乎单调,篇幅也不大,但其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它表达思想情绪的一字一句,几乎无不带着普遍性和集中性。这也正证明,这篇诗章,在当时确是一首具有强烈流传性的、口头创作的劳动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