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叶清臣·贺圣朝》叶清臣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①。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释 ①绿醑(xǔ):泛着绿色光泽的上等美酒。②都来:总共。
簪花图 【清】 钱慧安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此词为作者酒席筵前留别友人之作。词中表现了伤春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人生萍寄之感。
在古代,由于交通、邮政等极不发达,出门远行,动辄寒暑数载,甚至半生音信杳然,这就使得生离犹如死别一样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而人们十分珍惜每一次相聚,对离别也分外重视。摆设筵席接风和饯行是当时常见的亲情友情表达方式。这首词开篇描写的就是作者在筵席上饯别友人的情景,他满斟泛着绿色的上等美酒,劝友人暂留,且不要匆匆归去。为了让友人多逗留一些时间,主人把美酒斟得满满的,一杯又一杯地劝饮,这一杯杯满满的美酒象征了主人的深情厚意,既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的惜别深情,又不乏通过醉酒,达到留住友人的目的。
接下来“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两句,既是现实情景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味。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春天本是一个万木吐绿,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是因为离别的缘故,这一切看起来分明是另一种景色。词人设想“春色”光景分为“三分”的话,那么其中有二分是忧愁,一分是凄风苦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完全充满了忧愁与风雨。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这样写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因此,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在写愁。
下阕紧承上阕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花开”句化用了唐韩偓《六言三首》中“花开花谢相思”的诗意,写“花开花谢”实际上已含有“相思”之意。“都来几许”,表面上是说由花开到花落能有多少时间,实际上则是说这种相思总的算来会有多少;挚友相聚而又不得长聚的怅然之情溢于言表。本来花的凋零已经很令人感到惋惜和伤感了,又加上凄风冷雨、挚友相别、落红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绪消沉至极,作者又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忘掉那些离愁别绪、凄风苦雨、满地落红,还是趁着这短暂的时光畅饮美酒,纵情欢乐。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之词。离愁正如情愁,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南唐李煜《相见欢》)。作者一想到离别容易相会难,明年牡丹花开之时是否还能重逢,心中就充满了惆怅之情。“再相逢何处”,是自问,也是向离别的友人的发问,语气沉重,透出一股前途未卜的悲凉。
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先写离愁,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语言刚健,笔调雄浑,在怅惘的别情背后,透露出一股豪迈开朗的气息。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两句也对后来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薛砺若《宋词通论》云:“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句,则为东坡《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及贺方回《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了。”(李飞跃)
集评 明·卓人月:“无影无踪,无凭无据。忽以称称,忽以量量。”(《古今词统》卷六)
清·李佳:“东坡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叶清臣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蒙亦有句云:‘十分春色,欣赏三分,二分懊恼,五分抛掷。’用意不同而同。”(《左庵词话》卷下)
链接 词的过片。词体中除了“单调”词是独立的一段之外,大多数是由两段组成,即“双调”词,长调慢词甚至多达三段、四段,称“三叠”“四叠”。音乐曲调两段之间需要有过渡,填词上、下片之间也要相互关联,尤其是下片的开头部分最为紧要,须得与上片紧密衔接,相互呼应,不断意脉,承转自然。古代词人和词论家习称这个部分为“过片”,又称“过变”“过遍”或“过拍”“换头”。这些概念的内涵大体相同,一个极细小的区别在于,对于上、下片首句句式相同者多称“过片”,对于上、下片首句句式不同者多称“换头”或“过变”“过遍”“过拍”,但这种区别也只是相对的,更普遍的情形是混用不分。唐五代词以“单调”小令居多,尚无“换头”“过遍”或“过片”等概念。“换头”最早为唐人论诗律的术语,至宋代“双调”词以及长调慢词大量出现,“过片”“换头”等概念术语也就较普遍地被运用于词的创作和评论之中。如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论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云:“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只说鸿。”又如宋末张炎《词源》卷下云:“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转下。”明清以来,词论家们对于词的“过片”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如清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