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京镗·满江红》京 镗
京 镗
中秋前同二使者赏月
乘兴西来,问谁是、平生相识。算惟有①、瑶台明月②,照人如昔。万里清凉银世界,放教千丈冰轮出③。便招邀、我辈上层楼,横孤笛。阴晴事,人难必④。欢乐处,天常惜。幸星稀河澹,云收风息。更著两贤陪胜赏⑤,此身如与尘寰隔。笑谪仙⑥、对影足成三⑦,空孤寂。
注释 ①惟有:只有。②瑶台:传说为西王母所居。③冰轮:唐朱庆馀《十六夜月》诗:“昨夜忽以过,冰轮始觉亏。”因以“冰轮”指月亮。④人难必:指人难以使月之阴晴如人所愿。⑤两贤:指题中所说二使者。⑥谪仙:指李白。唐贺知章曾读李白诗,惊呼为“谪仙人”。⑦“对影”句:典出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鉴赏 从词的题目看,这首《满江红》叙写了作者与二使者在中秋月明前赏月之事。而词首句“乘兴西来”则给读者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这首词当是作于其为四川安抚使的任上。同时可想而知,二使者当为朝廷派至地方公干的官员。
起首气势不凡,短短十一字将自己见月思旧的心绪勾提起来。词人在夜静之时,追念往日交游,却发出了“问谁是、平生相识”的感慨。初看上去,这种感慨当是词人历经仕宦、冷暖沉浮的人生态度,事实上未必如此。作者之所以产生此种想法,完全是因为面对天上明月所致。明月置诸宇宙,千万年不曾改变。对比人事,自然会产生人生短暂、交游余几的强烈感受。“算惟有”几字更加重了明月对于指示永恒的意义。也许在作者看来,月亮的确是可沟通往昔的。此处“照人如昔”意正同于唐李白所谓“今月曾经照古人”。这里作者用瑶台的神话意象,更加将近处之月与遥远的幽古神秘联系在一起。
“万里清凉银世界,放教千丈冰轮出”这一句主要运用通感来描摹对月之清景的感受。论触觉,有“清凉”这样的字眼;论视觉,有“轮”这样的字眼。而“银世界”和“冰轮”合在一起,则完全展现了一幅夜凉如水的画面。在这样的大好清景之下,招邀群辈,登楼而望月,定是一番风流。如果只是写到此为止,完整的画面已经足以吸引后来人的想象。但是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不止步于对夜景静态的描摹,更融入了动态的声音。“横孤笛”将夜色之清远表现得淋漓尽致。笛声嘹亮,衬托着月的幽远。“孤”字不仅不是作者同明月交流的障碍,反倒因为作者与月同“孤”,从而更具有了与月对话的独特优势。晚唐赵嘏有一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同样描摹了类似的清夜之景,虽一则写明月,一则写残星,然犹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之下阕进入对人事的思考。“阴晴事,人难必”,的确就如苏轼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者已然深刻地明白人生总难免聚少离多。太多的欢愉,上天也会有所吝惜的。这是人之常理,亦为物之常理。宋人达观如此,自然不必介怀。“幸星稀河澹,云收风息”中一“幸”字就将其安然于现状的情态表现了出来,此句可以看作是对天上残星银河、身边云淡风轻的具体描写,更可视为其对此时人生状态的一种理解与认可,这种对人生的理解显然是有别于唐人的。作者自然不忘将自己同诗仙李白作对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唐人李白的风致,但到了宋人那里,他们已经认识到了人生的孤寂终是免不了的事情,与其对影、月独酌,叩问永恒的意义,不如安然理性地面对,就在身边的事物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在这首词中,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夜月清景中的独特感受。由这种感受出发,表现了自己适意的人生态度。(许中科)
杜陵诗意图(之一)【明】 谢时臣 故宫博物院藏
链接 庆元党禁。此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权臣韩侂胄及其党徒打击政敌的事件,又是对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的思想禁锢事件。光宗绍熙末,宗室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拥立宁宗为帝。赵汝愚以功升任宰相,他倡导理学,引荐朱熹等人,意欲进行改革。韩侂胄只除枢密都承旨,怨功高而赏薄,与汝愚嫌隙日深,因而纠集京镗等人,欲排击而取代之。朱熹、彭龟年论劾韩侂胄,反遭贬逐。庆元元年(1195),侂胄讽言官劾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于社稷不利。赵汝愚罢相,出知福州,旋又窜之于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次年赴贬所途中暴卒。韩侂胄当权后,斥道学为“伪学”,将政见不合者一律斥为道学之徒,指为“逆党”。禁毁道学家的“语录”一类著作,科举考试时,稍涉义理之学者一概排斥黜落。三年,置“伪学逆党籍”的有赵汝愚、周必大、朱熹、彭龟年等59人。名列党籍者,不乏享有时誉的大臣和造诣颇深的学者。集理学大成的朱熹晚年遭逢党禁,病逝时,学禁方严,竟罕有上门凭吊者。凡列入党籍的人,均遭贬逐,受不同程度的迫害和责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员,也不许担任官职,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庆元六年,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布衣吕祖泰上书请诛韩侂胄及其羽翼,罢斥陈自强等韩党,并力言道学不可禁,被决杖一百,配钦州(治今广西钦州)牢城。直到嘉泰二年(1202)二月,始弛党禁。
南宋宰相的正式官名——左右丞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二月,改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丞相,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右丞相,作为宰相正式官名。此名迄南宋亡未变。尊称为大丞相、道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