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清平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欧阳炯·清平乐》欧阳炯

欧阳炯

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镂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

注释 ①阶砌:台阶。②春幡:古代立春时在树梢上悬挂的春旗。详见本词的链接部分。③缭乱:心绪纷乱的样子。④非干:与……没有关系。

杏苑鸣禽图 陆恢

鉴赏 这首《清平乐》不像《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那样,为欧阳炯首创;也不像《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那样,由欧阳炯开创出“又一体”,开创了宋词“衬字之法”(清王奕清《钦定词清》卷二);在欧阳炯之前,已有李白温庭筠等人用过此调,然而欧阳炯所作的这首词,通首用十个“春”字,“初在首句,既入句中,始则单行,旋而双见”(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引《蓉城集》),错综变化,亦堪称创体。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四季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用来标明气候的变化。春季会依次经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这首词开头“春来阶砌”一句,实用了一个比喻,意味春天走近我们的生活如同修砌台阶一样,也有一个层次分明的过程。紧接着的一句“春雨如丝细”又是一个比喻句,将所处的具体节气委婉地道了出来,这是入春以来的第五个时节,清明时节。这一点在第三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春地满飘红杏蒂。”杏花开放正值清明时节,这时的雨水较早春渐多,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宋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杏花消息雨声中”说的就是这一时节。古诗词中常常出现“杏花雨”“红杏雨”一类说法,指的也正是这一节候的特征。会出现“春地满飘红杏蒂”的景象,并非完全因为春雨,江南的春雨是柔和的,润物于无声之中,杏花的凋零实出于这种花的天性。杏树落花比较迅速、集中,一株树从开始落花到花落结束,仅两三天时间,元曲中即有“杏花不耐开时”(无名氏《越调·天净沙》)的感慨。繁密的杏花集中凋落时,必是落英缤纷、香瓣满地。由于春雨绵密细弱,燕子并没有躲进自己的巢穴,而是更加快活地随风飞行。在形容春燕飞行时,词人用了个“舞”字,将燕子飞行时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完美地传达了出来,这就与下阕女子只能永远地被囚禁在闺房一隅这样的狭小天地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烘托出词人笔下女性生命无意识的悲剧色彩。

词人在上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烟雨江南春景图,给人以朦胧而怡然之感。下阕描写人物,采用了由物及人、由外而内的写法。“春幡细镂春缯”,说的是女子细细地镂刻着,以便将丝布做成春天郊游时插在头上的小旗。做着做着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于是女子的闺房中亮起了灯光。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雨夜,女子恍恍惚惚地进入了梦乡,一不小心做起了春梦,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做了这样的梦,心想梦由心生,正是因为自己“春心缭乱”,才做了这样的春梦,是自己主动闯入了那个梦境,而非梦境潜进了自己的心中。女子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坦率地说了出来,显得诚实而勇敢,无奈自己的社会地位决定了自己甚至不如窗外的燕子,能够自由地飞翔、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整首词不免有些伤春之思。(杨昇华)

集评 清·沈雄:“《蓉城集》曰:欧阳炯《清平乐》,通首十‘春’字。初在句首,既入句中,始则单行,旋而双见。安顿变化,究不若高宾王《卜算子》,全用‘春’字,亦复警切,复生动。”(《古今词话·词评》卷上)

清·陈廷焯:“逐句用‘春’字,亦见姿态,但非正格。”(《词则·别调集》卷一)

链接 立春日挂春幡。古代的旧俗,在立春日或者在树梢上挂春幡(春旗),或用彩色丝缯、纸张剪成小幡,作为妇女的首饰,连缀在头上,表示迎春之意。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