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李清照·满庭芳》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李清照·满庭芳》李清照

李清照

残 梅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籍,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 ①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②篆香:洪刍《香谱》:“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准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昼夜而已。”③江梅:范成大《范村梅谱》:“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本此也。”④何逊:南朝梁诗人。⑤胜韵:风神韵致,胜过群花。⑥横笛:指笛曲《梅花落》。⑦须信道:唐宋时方言。《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须信道,犹云须知道也。”⑧疏影: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鉴赏 李清照留有很多咏物词,梅、菊、桂、芍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以咏梅词最多,这首《满庭芳》,后人曾补题为“残梅”,作者借梅花的清雅意趣,抒写个人的情思,可堪咏梅词的佳篇。

开篇点明了作者的居所环境:“小阁”“闲窗”“画堂”,其修饰语分别是“藏春”“锁昼”“无限深幽”。此时正值春光旖旎,一派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风光,小阁本也应享受春色的曼妙,但是所有的美丽竟被锁在了窗外,连华丽的画堂也是幽暗寂静,丝毫觉察不到春的韵味与气息。作者以细腻的工笔,给静谧的小楼涂上了一抹清寂的色彩,折射出了词中女主人公的惆怅心绪和百无聊赖。

古人有熏香的雅尚,“篆香”是其中的高级盘香,它的燃烧,透露出了时间的流动,原来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移改,此刻已是“日影下帘钩”了。作者本是寂寞寥落,忽而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清新淡雅,不禁带给她一丝宽慰。作者言“手种”江梅“更好”,大有意味,流露出了词人的种梅理念:梅花在她的眼中并不是简单的芳物名称,而是表达心志的使者,蕴藏着无穷的人生意趣。

三国时期,王粲登楼望乡,写下了千古绝唱《登楼赋》,而此刻,作者只瞥见小梅,内心便生发出很多的感慨,自然不必再登楼起兴了。她想到了什么呢? “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扬州”。“何逊”句,语本出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陈景沂《全芳备祖·花部·梅花》云:“梁何逊在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枝,逊吟咏其下。后居洛思梅花,再请其任,从之,抵扬州,花方盛,逊对花彷徨。”何逊曾有梅花诗《咏早梅》(一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云“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作者也有咏梅词,她笔下的江梅生在深幽的庭院中,长期无人造访、欣赏它的风流雅致,其寂寞的形象丝毫不亚于何逊的扬州小梅,而词人的心呢? 不也似这梅花般寥落!

下阕作者表达对江梅的惋惜和咏叹。“从来知韵胜”,是作者对梅花气质的礼赞,极言它的幽雅无限,风韵天然。唐崔道融曾称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范成大《范村梅谱》也言:“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可见梅以韵胜,早已毋庸置疑。但是梅花再好,也“难堪雨籍,不耐风揉”,禁不起雨打风吹的摧残,眼前的梅花已是残红,落花片片了,词人正沉浸在伤感中,更不堪的是远处又传来了凄婉的《梅花落》笛曲,给凋零的景象平添了无限凄婉。其实,由落梅到古曲《梅花落》,只是虚写,但是作者以独特的想象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它们在“忧愁感伤”中归于统一,而作者此时不也是“忧愁伤感”吗? 她的红颜正似这眼前的残梅,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变得憔悴不堪。

冰姿倩影图 【明】文徵明

南京博物院藏

已是惆怅满怀,作者却又笔锋一转,对残梅进行劝慰,“莫恨”五句便是作者的肺腑之言,语含温情。她仿佛在说:“美丽的梅花,你不要为暗香飘散而懊丧,也不要因雪白的花瓣凋零而悲伤,你要相信,即使香气不在,花瓣离开,踪迹被风扫尽,你依旧有风姿神韵。”“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二句意象幽美,突出了梅花的情韵长存,全词弥漫在温情脉脉的气氛中。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吟咏所发,志惟深远。”可见咏物最关键处在于寄托,李清照此篇,题目是残梅,其中描写了梅花的凋零,梅花的残损,但根本目的是突出梅花的气节与神韵,作者层层烘托,成功地展现了梅花的品格与气质,这既是她对花的欣赏和赞美,也是她对理想人格的恪守与追寻。(张雅莉)

链接 篆香。香粉为了方便燃点,便合香粉末用模子印压成各种别致的字型或花样,之后取出点燃,循次燃烬,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制成的香便是“篆香”。《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宋洪刍《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故寺院庙宇中常以此作计时器使用。唐宋时人们喜好雅尚,燃香前常将香料捣碎成粉状,调匀后洒在铜制的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