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镃·满庭芳》张 镃
张 镃
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①,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②,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③。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④,亭台小、笼巧妆金⑤。今休说,从渠床下⑥,凉夜伴孤吟。
注释 ①露漙幽草:《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漙(tuán),露水大。②土花:苔藓。③破:尽也,煞也。④华堂:犹画堂,华丽的殿堂。⑤亭台:指贮蟋蟀的笼子。⑥渠:大。
鉴赏 促织,即蟋蟀,大家都不陌生。在无数个凉月生寒的夜里,它们都歌唱不已,或激发乡愁,或引起悲秋的意绪,总是那么缠绵而惹人遐想,它们还会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在回忆中,童年时代的画面是那么清晰而富有生动的气息。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当时张镃和姜夔同在张达可家会饮,听到屋壁间的蟋蟀声,心有触动,二人同时各写了一首咏蟋蟀的词,交给歌者来唱。两首词风格各异,然而于传神写照,各有其鲜活动人之处,未能轻易分出优劣。
词的上阕描写月下听到蟋蟀声时的感受。“月洗高梧”三句交代了时令和环境。已是深秋时分,正是蟋蟀出没的时候,月光如水,将高高的梧桐洗得纤尘不染,“洗”字写尽了月光的明净与纯洁。露水凝结,滋润着幽僻处的小草。宝钗楼外的这一切景象传达着秋意已深的消息。翠绿的苔藓沿着墙根铺开,萤火虫的微光在墙壁的阴影里坠落明灭。这一切是如此静谧而又幽深,为蟋蟀的出场烘托了很好的氛围。接着写了蟋蟀的声音,因为已是秋意萧瑟,所以蟋蟀时断时续的叫声听上去已带寒意,“静听”反映了词人的态度,他不是在欢声笑语之余来欣赏蟋蟀歌唱的,而是怀着一种严肃却不无落寞的心境来听蟋蟀倾诉,所以他听到蟋蟀的叫声,仿佛也染上了悲愁的声调,一唱三叹,哽咽凄婉。这叫声有两重含义:一重是为了求偶,另一重则为了促织。古代幽州俚语曰:“趣织(促织)鸣,懒妇惊。”正是蟋蟀的叫声提醒人们深秋已至,最寒冷的季节马上就要来临了,该为家人准备过冬的衣服了。“争求侣”三句运笔从容。
花卉图之扁豆促织 【清】袁耀 上海博物馆藏
词的下阕描写了回忆儿时捉蟋蟀、斗蟋蟀的欢乐时光,与今日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儿时”五句写捉蟋蟀的情景,场景十分热闹,将儿童的活泼、真纯生动地表现出来。捉蟋蟀无疑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呼”“灌”“敛”“随”“追寻”五个词将捉蟋蟀的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仿佛看到一个小孩子发现了一只蟋蟀,然后呼唤伙伴们拿灯过来,用水往蟋蟀洞穴里灌,希望把蟋蟀逼出来,当蟋蟀慌不择路地逃出来之后,他和伙伴们又紧迈步伐,随着蟋蟀的叫声一直追寻下去,月亮上来了,花影浓浓地泼洒了他们一身,然而他们丝毫也不在意,只顾全神贯注地搜索着蟋蟀,孩子的幼稚与淘气在这样的白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携向”两句写斗蟋蟀的情景,词人没有直接写斗蟋蟀的场面,却写了装蟋蟀的笼子的精美,从侧面暗示了斗蟋蟀的过程该是多么激动人心,词到这里,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顶点。然而词人笔锋一转,以“今休说”三个字使全词的声调陡转急下,词的气氛由热烈一转而为低沉。过去和现在对比,一欢乐一凄凉,一热闹一冷清,胸中更汹涌着无尽的孤寂与悲愁,所以此时再听到蟋蟀声,不仅没有得到安慰,反而更增加了凄苦悲凉之感,使人读之,几欲落泪。(常迎春)
集评 清·沈雄:“‘月洗高梧’一阕,乃咏物之入神者。”(《古今词话·词评》上卷)
清·王又华:“‘月洗高梧’一阕,不惟曼声胜其高调,形容处亦心细如发,皆姜词之所未发。”(《古今词论》)
链接 宋代盛行斗蟋蟀。斗蟋蟀,也称“秋兴”“斗蛩”“斗促织”,俗称“斗蛐蛐”。以蟋蟀相斗为戏的传统娱乐活动,每于秋末蟋蟀盛出时举行。相传始于唐代,至宋尤盛。达官显贵、民间士庶,皆喜驯养相斗。《西湖老人繁胜录》载:“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用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或黑退光笼,或瓦盆竹笼,或金漆笼,板笼甚多。每日早晨,多于官巷南北作市,常有三五十火斗者,乡民争捉入城货卖,斗赢三两个,便望卖一两贯钱。苕生得大,更会斗,便有一两银卖。每日如此。九月尽,天寒方休。”当时临安城中,还有专以卖蟋蟀和蟋蟀盆为生计的小贩。据载,权臣贾似道亦酷嗜此戏,“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宋史· 贾似道传》)。贾氏还著有《促织经》,记选养咬斗之事,颇为详核。宋以后,还多有以斗蟋蟀赌钱财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