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寇准·踏莎行》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寇准·踏莎行》寇 准

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馀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 ①阑:晚、尽。②屏山:屏风。③“密约”句:二人约会遥遥无期。沉沉,这里意为长久。④菱花:指镜子。

龙纹菱花镜 【宋】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词写的是闺中女子在春色将逝、红英零落时节思念离人而为情所苦的情景。

上阕通过景物的描绘,渲染了一种春归花落、空旷寂寥的气氛。“春色阑”“莺声老”“红英落”“青梅小”,渐次勾勒出一幅暮春风景。由远到近,由所闻到所见,刻画出春天所特有的那种清幽、闲静。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中的景物描写正是这样:一方面传达了春天所特有的那种清静,一方面却又隐含了春天所特有的那种躁动不安。“画堂人静”“屏山半掩”,此种典型的景语仿佛正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有一种情愁在潜滋暗长地酝酿着。细雨迷蒙、余烟袅袅,更增添了情语道破之前的神秘性。结句处的袅袅余香,正像那闺中美人的思绪,绕过屏风、穿过画堂,不禁又泄露出一丝讯息。此阕句句写景,描写的分明是一个闲静春天,但同时又给人心理上造成种种疑惑,可谓善造景语也。

人物图 【清】任颐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经过上阕的造势和蕴蓄,下阕开门见山,将别后情愁和盘托出。由于别后音书不通,少妇无心妆扮,只是依楼凝望,心中不胜怅惘愁苦。过片三句连贯直下,句句加深,层层加重,把女子那种为情所苦、期盼郎归的心情,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菱花尘满慵将照”,暗示了女子这种思念离人的痛苦状态已非一朝一夕,而是成年累月,表现了女子宁为情苦,誓不负情的决心。“女为悦己者容”,通过描写不事妆扮来表现女子痴痴的相思之情,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手法,如《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李清照《武陵春》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最后两句,“倚楼无语”“长空黯淡”“芳草无边”,把离愁在空间和时间上一并扩散开去。在这种绵延的离愁别绪中,放眼望去,只见长空暗淡,芳草连绵不绝,归人遥遥无期。也许她就在这“倚楼无语”的孤独等待中逐渐老去了韶华。

有人认为此词系寇准罢知青州时所作,是“依托之作”,作者以“倚楼少妇比自己,所望密约者为朝廷”(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可备一说。通观全词,上阕情景交融,充满画意;下阕含思凄婉,沉郁感伤。无论是单为闺情,还是别有寄托,都不失温柔敦厚之旨,代表了宋初小令的风格。(李飞跃)

集评 清·黄苏:“郁纡之思,无所发泄,惟借闺情以抒写。古人用意多如是。‘春色’二句,喻年渐老也。‘梅小’,喻职卑也。‘屏山’‘香袅’,见香气徒郁结也。‘密约’二句,比启纳之心也。‘菱花’,喻心难照也。至末句则总而言,见离间者多也。文情郁勃,意致沉深。”(《蓼园词选》卷一)

链接 《踏莎行》词牌。明人杨慎《词品》卷一认为:“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然此调不见唐、五代人的词作,始见于北宋的寇准、晏殊等人。《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另有添字成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的,则称为《转调踏莎行》。

寇准墓。其墓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官底乡左家村。寇准卒于雷州(治今广东海康)贬所,归葬故里。墓前立有石碑,上刻“宋寇莱公墓”。

太祖誓碑。相传宋太祖曾于太庙立誓言碑石以约束子孙,此说盛传于南宋初年。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太祖在建隆三年(962)曾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并规定:凡太庙祭祀及新天子即位,方可启封,恭读誓词。届时唯一不识字小黄门随侍,开锁揭幔后亟出,不敢仰视,其余人都远立庭中,即便如王安石、司马光等辅弼之臣也不知所誓何事。直至靖康之变,金人入太庙掠夺祭祀礼器,人们才得以见到此碑。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有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史· 曹勋传》也记载,建炎年间,曹勋自金遁归,带回徽宗给高宗的口信:艺祖有誓碑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因无更为确切的史料证明,史学界对太祖誓碑存在与否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誓碑内容与北宋初期的国策有密切关系,太祖及其后继者确实遵守不杀大臣及言官的原则,而宋代出现的台谏活跃、朝议风行与冗官严重也与誓碑规定的优待士大夫的政策不无关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