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袁去华·水调歌头》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袁去华·水调歌头》袁去华

袁去华

鸟影度疏木,天势入平湖。沧波万顷,轻风落日片帆孤。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烟一缕,人在翠微居。客里更愁绝,回首忆吾庐。功名事,今老矣,待何如。拂衣归去,谁道张翰为莼鲈。且就竹深荷静,坐看山高月小,剧饮与谁俱。长啸动林木,意气欲凌虚

注释 ①沧波:碧波。②千章:千株大树。翠微:青翠的山色,此指青山。③客里:离乡在外期间。④拂衣:振衣而去,谓归隐。⑤“谁道”句: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江苏吴县人,洛阳为官,因感朝政腐败,王室争权,见秋风起,托言思念家乡的菰(gū)菜、莼(chún)羹、鲈(lú)鱼脍(kuài)而辞官归家,幸免于王室的政治斗争。⑥剧饮:豪饮、痛饮。⑦长啸: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凌虚:升于空际。

鉴赏 上阕的“落日”“渡口”“客里”和下阕的“拂衣归去”等信息综合起来暗示了本词的写作背景:作者晚年辞官归故里,在落日时分路过异乡的渡口。本词可能作于作者晚年辞官归家途中,旨在言志抒怀。上阕写作者黄昏时分在异乡路过渡口时所见的湖光风景,由此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下阕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年岁渐老而功名无成的感叹,作者不得已辞官归故里,抱憾和苦闷于人生理想大志难以实现。

上阕分四个层次,前三层写渡口的夕阳景致,第四层写作者客在异乡的愁绪。首二句“度”与“入”二字,从大处起笔,写出一派空阔旷远的景象。“鸟影”划过“疏木”,写出天空的空寂与优游;“天势”浸入“平湖”,写出了湖光的荡漾与波光粼粼的夕阳风情。两处动景色调苍茫,颇显作者的情感底蕴,充分显示作者把握宏大背景的能力。次二句用“沧波”“轻风”“落日”“片帆”四个意象,承接第一层的大背景,勾勒出渡口的苍凉与孤清,落笔在一个“孤”字上,不单突出了眼前情景的色彩,而且也点染出作者内心的感受。“片帆”意象让人联想到归途或远行,在此暗示了人的活动信息,与上阕后文的“炊烟”意象相呼应,勾起作者的思乡愁绪。但是,这个“孤”字其实并没有着落,读到此处尚还不知作者的心情原委所在。上阕第三层写渡口莽莽林木,“炊烟”起处有人家,与“旧浦满来移渡口,垂杨深处有人家”(唐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颇有同工之处。一缕炊烟冉冉升起,优游自在,作者十分羡慕这个藏于林木深处的“翠微居”,那隐遁在青山深处的草庐,使得作者不免回首追忆。“炊烟”的意象强化了“孤”字的深意,而“客里更愁绝”则算是作者铺垫已久后的自然归结,此句乃上阕的中心,客里异乡的“愁”是理解整个黄昏渡口景致的感情基调。

上阕写景出情,下阕则以情融景。下阕分三层展开,前两层写作者一生功名难成,壮志难酬,辞官归家别有隐情,第三层使得情景交融在一起,写作者一腔胸臆难以申诉,壮怀颇激烈。下阕首三句归结于一个“老”字,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命没有光芒,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历史的车轮卷入无名的深渊。一生功名与壮志,年光岁月催人老,诚如何应对?虽自信未来可改变,可谁又能完全做到?“拂衣归去”,辞官归隐,不同流合污,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而去的气节可谓是千古文人心中的典范,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谓是文人孤高的绝佳表达。引用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年老辞官归隐的辛酸,并非是因为不习惯异乡的生活而思念家乡的美食,而是官场黑暗,朝政腐败,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让他心忧,在如此复杂的心情中,可知先前作者流露出的客在异乡的思乡之情看来仅仅是一种无奈的寄托而已。功名无成终抱憾,归隐不安是必然,这种内在的情感冲突在后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陶渊明归隐生活的闲适与安心,作者“且就竹深荷静,坐看山高月小”,表达的是“剧饮与谁俱”的无奈与神伤,一腔壮志,无人可供倾诉,人生选择,无人可相知。“且”字将那带有保留的心境传达出来,作者始终无法沉浸在竹林荷花、山高月下的静谧中。末二句写作者以“长啸”“意气”等方式排遣心中的郁结和难以释怀的压抑,熔情景于一炉,自然作结。

本词上下阕文意颇有转折,真实地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展示出来,不说归隐必闲适惬意、归家必安然自在之类的陈词滥调,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张伟特)

渔村夕照图(局部) 【宋】法常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