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南徐好①·仲殊》诉衷情寒食仲殊
南徐好②,多景在楼前③。京口万家寒食日④,淮南千里夕阳天。天际几重山。 莺啼处,人倚画阑干⑤。西寨烟深晴后色,东风春减夜来寒⑥。花满过江船。
①南徐好,词牌名。 ②南徐,古代州名,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城,南朝宋改称南徐,即今江苏省镇江市。 ③多景楼,位于北固山后峰,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三大名楼。
④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它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女子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 ⑤阑干,用竹、木、金属等制成的遮拦物。 ⑥春减,春色减退。
这首词写于寒食节,作者描写了登楼所见,同时也表达了对心仪女子的怀念。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楼远眺南徐风景。“南徐好,多景在楼前”,作者开篇就点明了地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多景”,既是观察的地点,又点明了观察的结果。一个“好”字,体现了词人高兴与愉快的心情。此时此刻,京口内外,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寒食节的忙碌之中,到处都是一片节日的气象。“淮南千里夕阳天。天际几重山”。抬眼望,夕阳西坠,天际苍茫,青山重重。整个淮南大地被夕阳染得通红一片,显得更加的辽阔与壮丽。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描写寒食节的景色,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莺啼处,人倚画阑干”,人倚画阑,莺儿声声,一份惬意,一份欣喜。傍晚时分,山寨之中,烟雾渐浓,到处是一片晴朗的山色。虽然如此,可毕竟是乍暖还寒时,“东风春减夜来寒”,温暖之中让人感到了寒冷,喜悦之上又给人添上了一丝凉意。然而今天毕竟是传统的节日,毕竟现在是清凉的傍晚。作者的眼前仍是一片亮色,“花满过江船”。江面之上,百舸争流,鲜花点缀,歌声盈耳。节日的氛围笼罩了江面,充满了楼前山中。
综观全词,作者抓住寒食节的特点,以多景楼为观察点,以景色描写为重点,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江南寒食节风景图。
●仲殊,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生卒年不详。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有词七卷,名《宝月集》,今不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一卷,共四十六首。《全宋词补辑》又新补二十二首。
代表词作:《诉衷情·寒食》《诉衷情·宝月山作》《南柯子·忆旧》《南歌子·十里青山远》《定风波·花戟云幡拥上方》《柳梢青·岸草平沙》《念奴娇·水枫叶下》《西江月·味过华林芳蒂》等。
●南徐好,即《望江南》。参见第206页相关介绍。
●寒食节的来历,有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而介子推一直追随着他。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有人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仍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寒食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作者不止一次的用词来表现寒食节的景象。
诉衷情
寒食
仲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