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①常,通“尝”,曾经。溪亭,近水的亭台。 ②藕花:即荷花。
这首小令是作者追忆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
作者以“常记”开篇,点出所记之事乃是往事,而且印象深刻,历久不忘。“溪亭日暮”,既告诉了读者事情发生的时间——傍晚,又点明了地点——“溪亭”,还使其了解了沉醉的原因——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红红紫紫的色彩随意泼洒,万物披上橘红的轻纱。夏日的炎热,已经消退。小溪之中,清水潺潺,碧叶田田。清风袭来,芳香肆溢,沁人心脾。这景色,怎不叫作者陶醉;这意境,怎还能辨得清方向;或许还有些美酒,“不知归路”当然是情理之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玩了一天的游人渐渐归去,独有年少的词人依依不舍。天色已晚,作者兴致消退,划桨归舟。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船儿。作者情不自禁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用足力气,划呀,划呀,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惊飞了。“惊起一滩鸥鹭”,突然到来的不速之客惊动了这里的主人,也打破了这里的寂静,更为这里增添了景致,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愉快的经历,精彩的画面,令作者久久不能忘怀。
综观全词,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从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出发,揭示出了寻常生活中蕴涵着的情趣,尽显作者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语言朴实无华,风格自然清新,读来亲切动人。
藕花,又称为“荷花”“莲花”“芙蓉”,作为意象常常被文人骚客用于诗歌中,在不同的环境之中表达不同的感情。其中之一,就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宁静景象。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周邦彦《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李清照的“误入藕花深处”,在读者眼前铺开了一幅“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美好的景象,可谓是妙笔生花,妙笔生画。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宴桃源、比梅、无梦令。苏轼词注:此曲本后唐庄宗(李存勖)制,原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因其词中又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的叠句,乃改名如梦令。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双调名如意令,六十六字,上下阕均为七句。
●这首小令能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审美享受,应该说与作者早期优裕而富有情趣的生活密不可分。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以后,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身,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
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也格外的富有情趣。
开心快乐、美好幸福的生活总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去回忆,充满情调、富有诗意的画面总会激发起文人创作的冲动。作家们用诗、用词、用散文,使那清新优美的画面成为永久的定格。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起首两句,作者描绘了江南二月的明丽春光: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晴空万里,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唧唧喳喳,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作者被这千姿百态的春天所迷住,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孩子们在春风中的活动: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安宁,孩子们早早地放学了,拿出自己扎好的风筝,在这和暖的春风中放飞。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天真活泼的儿童,各式各样的风筝,把这江南春光点缀得艳丽多彩,生机盎然。一个“忙”字,把孩子们的勃勃兴致和跑着、跳着、呼喊着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草,这树,这莺,这鸢,这场景,这画面,作者是多么的熟悉呀,这一切也把作者带回到了童年。
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眼前画面的描绘,也是自己儿时难以忘怀的记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