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满江红①·朱熹》刘知郡生朝②
刘知郡生朝②
秀野诗翁
③,念故山、十年乖隔
④。聊命驾
⑤、朱门旧隐
⑥,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⑦。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①满江红,词牌名。 ②生朝,生日。 ③秀野,秀美的原野。诗翁,指负有诗名而年事较高者。后亦为对诗人的尊称。 ④乖隔,分离,别离。 ⑤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千里命驾”,于千里之外命人驾车。谓远地来访。《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宋·胡继宗《书言故事·朋友》:“谢远方朋友过访,曰仰辱千里命驾。” ⑥朱门,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表示尊贵,旧时借指豪富人家。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是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⑦釭ɡānɡ,油灯。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圆口,三足。
这是一首为好友刘知郡的生日所做的抒怀之词。文中表达了对刘知郡隐居生活的赞羡以及和好友相聚的欢乐之情。
上片描述了刘知郡的隐居生活情形,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对好友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开篇以“秀野诗翁”起笔,深情地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与尊敬。故乡的人和故乡的山一样,别离已十年了,速速命人驾好车马,前去看望老友。“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这是运用想像,浓墨重彩地描绘府宅的环境和生日宴席的场景。朱门高墙,绿槐环绕,新路交错,清幽的环境,在雨后初晴的傍晚仍是暖意洋洋,灯光盈盈,佳酿芳香,珍美的酒宴令人陶醉。更有辞藻华丽的诗文,写尽江天、春色的宜人美景,在席间流传。
下片写“尊前现在,镜中如昔”的情景,抒发极度欢乐的情感。“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这是实写和家人在途中的情景。穿过里社,携带着儿侄,谈论着往日的生活情形,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以下又转入想象,高兴的是,把酒问盏,镜中人仍是两鬓青青如烟树绿,双眸好比寒潭碧。这是对超然物外的隐居生活情境的高度浓缩与赞美。“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结句直抒胸臆,只等一年、一度、一归来,与诗翁相聚,和诗畅饮,那是多么欢乐的事情啊!
词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和虚实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秀野诗翁”“故山”“朱门”“绿槐新陌”“好雨初晴”“春色”“烟树”“寒潭”等色彩鲜明的意象,生动地描摹了一幅怡然自得的隐士生活图画,也是作者思想感情最直白地再现。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诗人、哲学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多有著述。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江水浸云影》《菩萨蛮》(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满江红,参见第182页相关介绍。
●相传,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在茶馆歇息。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名叫“下山”。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既是一代大儒,自然喜的是读书郎,爱的是栋梁材。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九样下酒菜来。”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像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妈妈,我有办法!”
下山如飞窜出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水。原来,“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验证下山的才学。朱熹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那下山不负师教,高中进士,官拜两浙路提点刑狱。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内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存。
陶渊明后,以书写隐居生活的诗作大量涌现,而且佳作如云。
摸鱼子
高爱山隐居
张炎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眠鸥未醒。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深更静。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
这首词是描写作者隐居生活的。张炎应召北上抄写“藏经”南归后,在山阴一带流寓,曾在镜湖一带隐居。高爱山是其隐居之所。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元政权严重不满和敌对情绪。
起笔短促而突兀,令人精神一振。借古代著名隐士陶渊明之意,暗示了其中“与世相违”的深意,为全词定下了基调。随之写湖波之清凉朗澈和气候之爽润宜人。继而写湖中的倒影:晴暖的山光、苍翠的树色,斑驳的花影,都映照在这面天然的镜子里。接着写远处的沙滩,柳阴下的小艇,构成清幽的画面。最后化用张翰思吴中故乡莼羹、鲈鱼脍故事,指隐逸之乡。在隐士之生活天地,万籁俱寂,人踪不见,只有斜阳的余晖在闪耀。
下片波澜骤起。夕阳落下的一抹余晖斜照,暮色苍茫,令人浮想联翩:在这与世隔绝的山间也难逃世事更换的影响,原来桃源仙境般的地方,海市蜃楼了!何处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土呢?慨叹之余,他又自我慰解,绷紧的琴弦终于松弛了下来。
接下几句如同一串串美妙的乐符,连串成一曲明亮的乐章。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在万壑松风之夜,词人徜徉在吹箫跨鹤,凌风饮露的意境中,希冀从此抛撇开那充满不安和苦难的恶浊的尘世。
上阕以写实景为主,字字落地有声;下阕以抒情为主,情情景景皆为幻象。作者欲为通过这种方式重觅光明。用语句平实、遒炼来贯情,意境较为独特。
以隐居为题的诗词常用“桃源仙境”为意象,表达自己的追求,或对现实境况的不满。
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