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谢池春①·李之仪》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馀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②。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③。
①谢池春,词牌名。 ②“带眼”句,写因相思而消瘦。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③分付,交托、交付。
这首词用浅近语写相思情,委婉含蓄,以韵味见长。上片写清明景象,下片抒相思愁恨。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馀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在,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这首词动静兼备,错落有致地由物及人;写春思委婉细腻,情意缠绵,情景兼美。全词上片以景写情,真个浓如酒。下片叙别后相思,以生动活泼的俚俗之语,写细腻委婉的别离之情。
●李之仪(1048~?)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无棣(今属山东)人。治平进士,为万全县令。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元祐中,除枢密院编修官,从苏轼于定州幕府,通判原州。徽宗立,提举河东常平。卒年八十余。著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词作有《姑溪词》,九十四首。冯煦谓其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蒿庵论词》)。风格上隶属婉约派。
代表词作:《谢池春·残寒销尽》《卜算子·君住长江头》《蝶恋花·天淡云闲晴昼永》《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鹧鸪天·收尽微风不见江》《西江月·醉透香浓斗帐》等。
●谢池春,又名《风中柳》《风中柳令》。双调六十六字,仄韵。亦有同名慢词。
●李之仪到边疆考察回来,即上书皇帝要求采取军事行动,否则社稷不安,百姓不保。皇帝看了奏章,尚在犹豫不决之时,辽向皇帝送来了一车的珍宝和10个美女。李之仪暗地里长叹:只重财宝美女,江山社稷不得保矣!不想被奸臣打了小报告,皇帝一恼,要杀人了。幸得众老臣相保,李之仪留得性命,贬到太平州当府丞去了。他慨叹皇上不明他心,满心惆怅去了太平州。
写相思相忆,目的是排遣胸中郁闷,心志无人理解。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