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西江月·辛弃疾》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西江月·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④社林,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描写了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受到的情绪。

上片着意描绘了优美如画的黄沙岭的夜景。当月亮渐渐升高,给这夜幕笼罩的树林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树枝上的鹊惊觉起来;清风徐徐,把蝉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词的上片,以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组成了一曲清新、舒缓、温馨的小夜曲,演奏着丰收的喜悦,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愉悦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明月别枝惊鹊”句与唐代方干的“蝉曳残声过别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的下片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尤其一、二句不由使人联想起“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黄遵宪《早行》)、“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五代卢延让《松寺》)的诗句。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作者的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作者在这首词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动的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效果。

●西江月,参见第95页相关介绍。

●对“明月别枝惊鹊”句,鉴赏有多种见解。

第一种见解:初中语文课本注为:别枝,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因为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

第二种见解:有人认为,“别枝”就是“飞离枝头”的意思。“明月别枝惊鹊”描绘的是:皎洁的月光惊醒了山中的鸟鹊,它们纷纷飞离了枝头。这和王维《鸟鸣涧》中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表现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种见解:“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第四种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曾以美学的眼光分析了“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提出了“别”字应作“离开”讲(《谈白居易辛弃疾的词四首》),并用“月落乌啼”来作为佐证。朱先生的这种解释赋予了皎洁的明月以动感,充分肯定了明月在本句意境创造中的中心地位。

营造清新、幽雅的氛围,跳跃着农村的生活情趣,使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是辛弃疾田园词的主流。



清平乐

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本词虽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语言纯朴,别有一番农村生活的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片描绘自然景色。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露水打湿了衣衫。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鹭鸶鸟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词人细致的观察、深微的体会,使得画面如此生动、多趣。

下片写人、写情,写出了人性美。月淡星稀,浣纱的村妇来到河边,倩影美丽轻盈。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微笑着背着大伙儿,回家照看孩子去了。作者描写乡间妇女婀娜身材的美、劳动生活的美,使得人物身上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品味作者的田园词,明月、疏星、鹭鸟、树林,雨滴、霜露等都是典型的意象。以娴熟的技巧将几个意象自然流畅地组接在一起,立时营造出了农村月夜下清雅秀洁的环境,烘托了词中人物淡雅而又有风韵,愉快而又充满欣喜的生活情调。意象的组接技巧较“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鸡鸣树村颠”(陶渊明《归田园居》)高出一筹,因为辛弃疾在《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不仅有画面美,而且还写出了人性美!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