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采桑子①·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②,狼藉残红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④,始觉春空⑤。垂下帘栊⑥。双燕归来细雨中。
①采桑子,词牌名。 ②群芳过后,百花凋谢。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 ③狼藉,散乱的样子,此句意在欣赏落花缤纷,不是悼惜春残。残红,落花。 ④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⑤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⑥帘栊,带纱之窗。
此词是《采桑子》组词十首中的第四首。词中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清空幽寂、静谧清疏的风姿,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上片描写西湖暮春景色,渲染出一幅“残春图”,抒发了作者闲淡自适的心境与寄情湖山的志向。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作者却又以“西湖好”的赞语统摄全词,一反南唐诗人的低沉情调,热情赞扬残春之美,最后一句写出退居时闲适欢畅的心情。
下片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游人散尽春空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此句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北宋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革新运动”领导人,词风婉丽,有《六一词》。代表词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南歌子·凤髻金泥带》《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篇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效媚》。《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反收,以下三句用平韵。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欧阳修被贬滁州,与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并在山腰盖了座亭子,取名为“醉翁亭”,在此,欧阳修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恍然大悟,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且读之有馀音袅袅之韵味。
前词《采桑子》抒发了作者退隐湖山后的闲适与愉悦;下面这首词也是作者退居颍州后所作,然而却是以慷慨悲壮的感情抒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属豪放一派。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忧患凋零”四字概括了作者十年间人生种种不幸,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下片写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本来有借酒消愁的意思,但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补足了前面的内容,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像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采桑子》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生动地表达作者闲淡超然的心境,也喻示出作者对暮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