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西江月·苏轼》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③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与鬓上的白发。  ④贱,质量低劣。妨,遮蔽。  ⑤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婉,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中,可见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著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秋凉”,是对于似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秋凉”二字照应中秋。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门庭冷落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自己遭贬谪,壮志难酬的苦闷。以上两句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最后一句的巨大的悲剧力量,确是感人至深!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本词月被称为“孤光”,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的意象明显不同:一个是凄苦孤独的人间的月,一个是月明千里的神话中的月。“月”在古典诗词中还有以下意象:一是蕴涵边人的悲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代表了悲壮雄浑。二是蕴涵情感的无奈: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表达一种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了一种希冀和渴盼。当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等等。

●西江月,出自李白《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江月令》《玉炉三涧雪》《壶天晓》《双锦瑟》等。双调,八句,五十字。用韵,有平韵叶韵和平仄两押韵两种体式。正格,为上阕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同部一仄韵。

●苏东坡谪贬惠州时,到江西南安府一带游玩。到了一个地方,他问道:“这是什么所在?”答曰:“新城。”顿时,苏东坡胸中涌上一句上联,便吟道:“新城几时旧。”苏东坡吟出上联后,苦思良久,未能对出下联。他们继续前行,又到了一个地方,苏东坡又问:“这是什么所在?”答曰:“浮石。”苏东坡触景生情,终于对出了下联:“浮石何日沉”。“新城”“浮石”都是地名。“旧”与“新”相对,“沉”与“浮”相对,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别致有趣。

苏轼贬职黄州后,大多时候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其身则闲,其心则苦”,下面这首词即为明证: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临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词首句以极其简练传神的笔触勾勒出居处之景色,明丽幽深,引人神往。接下两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宏阔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下片景写完了,便转到人身上,“村舍外,古城旁”有一人仗藜徐步,夕阳斜照,突生词人被流放异乡的几许苍凉萧瑟之感。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殷勤临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