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沁园春·王质》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沁园春·王质》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百年间,十二时中,悲欢往来。但盖头一把,容身方丈,无多缘饰,莫遣尘埃。屈曲成幽,萧条生净,野草闲花都妙哉。家无力,虽然咫尺,强作萦回。  竹斋。向背松斋。须次第、春兰秋菊开。在竹篱虚处,密栽甘橘,荆桥斜畔,疏种香梅。山芋芼羹,地黄酿粥,冬后春前皆可栽。门通水,荷汀蓼渚,足可徘徊。

①沁园春,词牌名。  ②缘饰,镶边的饰品,修饰。  ③屈曲,弯曲,曲折。  ④须,等待。  ⑤芼,拔(菜、草)。  ⑥蓼,一种草本植物,可全草入药。

看透世间百态,参悟悲欢离合。作者此词尽显当年渊明风范,展现了他洁身自好、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上片,词人纵观宋史,参透悲欢际遇。作者立足天地间发出了历史的悲叹:二百年间,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悲欢离合的故事都在反复地上演。在这历史长河之中,作者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除去一块束发纶巾,身上再无其他的修饰,置身于一丈见方的小屋,我也不愿意再去沾染那俗世的尘埃。这幽深清静的地方,连野草闲花都让我体会到了异乎寻常的妙处。这种妙处在家中就不会有,虽然家距离此处很近,但家中那同样曲折的小路总让我感到一种强作弯曲的虚假。“咫尺”极显作者与家的空间距离之近,“强”字现出他无意眷顾、甚至厌恶之意,作者意在将距离之近与情感上的疏远相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对虚假世俗的厌恶和对真实自然的喜爱。

下片,词人躬耕林间,尽享自然乐趣。在松竹林中搭造一间书斋,等待着春兰秋菊次第开放。在竹篱中间密密地栽种柑橘,于荆桥之畔,稀疏地种上几株香梅。拔取山芋作羹,采摘野草酿粥,这些植物须在冬至之后、春分之前栽种。门前有水经过,水面上铺满了荷花,水中的小片平地上,密植着水蓼。这些美好的景致已经足够我安闲地徜徉其间。词作结尾,作者再次表达自己对此所的眷恋之情,“足可徘徊”照应上片的“强作萦回”,并与之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这花树满处、粗茶淡饭的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散发出作者精神品德的馨香,真可谓“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松竹、菊兰、柑橘、香梅、荷花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清幽素雅的意境,更是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

●沁园春,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

●竹意象,多用来象征虚心、高洁、耿直、忠贞等高尚品格。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的“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寄托了高洁的价值取向;清代郑板桥《竹石》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则表达了他坚贞、耿直的人格追求。

●咏竹诗句:

1.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赞竹坚韧不拔、朴素无华的品格。

2.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此联赋予竹以人格灵性:虚怀若谷,亮节高风。

3.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此联以竹拟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凌云壮志,且风承四面,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何等潇洒自如。

4.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上联讴歌雨后春笋长成嫩竹,坐看成林,给人间带来无限春意。下联表面上像贬梅褒雪,其实隐含梅比雪香的理趣。据《雪涛谐史》载,上联为老师嫌学生只送三分银子学费太少,下联喻学生吝啬,一分也不再加。

身在尘世却能不被世俗所染,尽享自然的乐趣。王质的境界与东晋陶渊明相似。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结尾一句“但使愿无违”,一个“但”字将“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诗人将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平淡中富于情趣。盛草、豆苗、狭路、夕露等意象组合了一幅朴素的田间图画,流露出诗人淡泊的精神追求。与王质词相比较,本诗意境更显朴素无华。

屈曲成幽,萧条生净,野草闲花都妙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