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朝中措·韩淲》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朝中措·韩淲》裴给事宅白牡丹裴潾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池塘春草燕飞飞。人醉牡丹时。多少姚黄魏紫,搦成腻粉燕支

谪仙醉把平章看,晴影度帘迟。花外一声鶗鴂,柳边几个黄鹂。



①朝中措,词牌名。  ②姚黄魏紫,是洛阳牡丹中最好最奇的两种牡丹。牡丹是花中之王,姚黄和魏紫便是“牡丹之冠”。  ③腻粉,犹脂粉。燕支,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用作化妆品。亦用作国画的颜料。  ④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世人称李白为谪仙。平章,古代官名。唐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宋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  ⑤鶗鴂(tíjué):即杜鹃鸟。

这是作者用次韵写成的一首小词。

词的上片以河塘的景色为主。春天来了,池塘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放眼望去,池塘周围,青草碧绿,芳草凄凄;池塘上空,燕子盘旋,叫声唧唧。然而最吸引人的,还是盛开的牡丹。“多少姚黄魏紫,搦成腻粉燕支”这数不清的世间奇品展现在人的眼前,叫人浮想联翩:漂亮的花朵装点自然,又可以美化容颜。是否暗指一对对情侣装扮妖娆,或有情人难成眷属也说不定。总之眼前之花开得醉,赏花之人看得醉。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谪仙醉把平章看”写词人醉了,看淡官场,只惜春日,甚至是那个“魏紫”。“晴影度帘迟”晴天丽日,花影班驳;春日的高阳也仿佛理解作者的心情一般,迟迟的落下帷幕,叫词人看个饱,让作者看个够。“花外一声鶗鴂,柳边几个黄鹂”好一个“一声鶗鴂”,好一个“几个黄鹂”,它为眼前的景色增添了生机,增添了色彩,也让作者饱尝了春天的味道。然而这声音也许正是作者内心的苦楚吧?是“鶗鴂”啼学,还是“黄鹂”清唱?

综观全词,作者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几种鸟儿与牡丹意象的动静结合,让读者从春意盎然的景色中领略了作者的心境。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上饶(今属江西)。早年以父荫入仕,为平江府属官,后做过朝官,集中有制词一道,当官学士。宁宗庆元六年(1200)药局官满,嘉泰元年(1201)曾入吴应试。未几被斥,家居二十年。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涧泉集》二十卷、《涧泉日记》三卷。

代表词作:《临江仙·难老一杯春酒美》《满江红·五老峰前》《醉蓬莱·问西湖好处》《水调歌头·明月到花影》《贺新郎·万事佯休去》《清平乐·鸣琴单父》《水龙吟·从来江左夷吾》《踏莎行·雨意生凉》《菩萨蛮·雪云收尽晴风软》等。

●朝中措,参见第338页相关介绍。

●姚黄魏紫典故。宋朝的时候,邙山脚下有个穷孩子,名叫黄喜。他憨厚老实,勤劳能干。山坡上有个石人,在离石人不远的地方,有一棵开紫花的牡丹。有一天,他砍的柴禾特别多,像挑了两架小山,扁担压得像弓一样,走不了多远,就得用支棍支起担子歇歇肩。这时,从后面撵上来一位穿着紫色带花衣裳的姑娘。姑娘不管黄喜同意不同意,便上去把柴禾挑抢了过去,挑上就往山下走。姑娘一口气把柴禾挑到了黄喜家。

天长日久黄喜娘想要她做媳妇。她把心里话对姑娘一说,姑娘笑了。黄喜娘催儿子和紫姑早点把喜事办了。

紫姑有一颗珠子,整天在嘴里噙着。自从她和黄喜定亲那一天起,她叫黄喜跟她轮换着噙。她还再三交待:“只准噙,不准咽,一咽就不能成夫妻了。”黄喜已经噙了九十九天了。这天,黄喜照常上山砍柴,他走到石人跟前,不料,石人竟开口说话:“你要娶的那个紫姑,是那棵紫牡丹变的。她是个害人的花妖,她叫你噙的那颗珠子,会把你身上的血脉全吸干的。”听了石人的话,黄喜就把那颗珠子咽到肚子里了。回到家,紫姑一看他把珠子咽了,脸色刹地变了,哭成了泪人,哽咽说:“你上石人的当了。”

原来,那石人是个石头精。他看紫姑长得很漂亮,想霸她为妻。紫姑不从,石人仍不死心。但因紫姑有一颗宝珠,使他诡计施尽了,也到不了手。这宝珠只要紫姑和黄喜噙够一百天,结为夫妻,往后石人就再也没有办法了。现在黄喜把宝珠一吞,一来紫姑失去了护身宝,二来又会害黄喜一死。

黄喜听了紫姑的话,悲愤交加,后悔莫及,纵身跳进了泉水里。紫姑一看黄喜跳进了泉水,也随着跳下去了。几天以后,泉水旁边生出了两株牡丹,一棵开黄花,一棵开紫花。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两株牡丹分别移栽到了姚家和魏家里。从此,姚家的黄牡丹起名叫“姚黄”,魏家的紫牡丹起名叫“魏紫。姚黄称为“花王”,“魏紫”称为“花后”。

牡丹是花中之王,倍受人们的喜爱。咏牡丹的诗歌自然也是不胜枚举。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裴潾这首诗的前两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唐代的这种风习。

前两句首先描写了牡丹花开时的盛景: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在这里,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更是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后两句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表达了作者一种孤冷的感受。

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牡丹的意象入诗入画,唐代把它列入国花后,诗画更多,人们常借指富贵,或粉饰太平,或表达一种愿望或命运。

花外一声鶗鴂,柳边几个黄鹂。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