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西河·周邦彦》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西河·周邦彦》金陵怀古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①佳丽地,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②南朝,指偏安南方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  ③髻鬟对起,形容隔江山峦对峙,如妇女的髻鬟。  ④“风樯”句,只见船帆顺风驶向远方的天边。风樯,张着风帆的船。  ⑤“莫愁”句,倚在断崖下的倒挂老树曾经系过莫愁的小船。  ⑥雾沉半垒,夜雾沉沉,遮没了营垒的一半。  ⑦女墙,城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墙。  ⑧酒旗,挂有酒招的酒店。甚处,何处。  ⑨想依稀、王谢邻里,想来是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之故所。王导、谢安为东晋豪门大族,他们的宅第都在南京乌衣巷一带。邻里,比邻而居,故称邻里。 ⑩“燕子”二句,燕子不知道人事的变迁,仍然飞进了昔年的高门大宅而今却成为寻常街道的房屋中。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借历史的变迁感慨时代的盛衰与兴亡。

词的上片描写了金陵的山川名胜。“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开篇点出咏史的主题。故都金陵,龙盘虎踞,六朝时期盛极一时的景象,如今有谁还能记起。这一问,问出了佳丽之地的现在与过去。秀丽的山峰,隔江相对,围绕着那昔日的故都;清清的江水,汹涌的波涛,不停地拍打着孤城;长江上的小船,扬着风帆,驶向遥远的天边。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而繁华的故都却是一片寂寞。在这变与不变的辨证之中,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听到了作者的慨叹。

词的中片记叙金陵的历史古迹。陡峭的崖下,老树倒倚,莫愁姑娘的小船曾系在这里;苍茫的沉雾,笼罩着昔日的半截城垒;夜半的月光,从女墙上照过来。滔滔的淮河,滚滚东流。莫愁的传说,残存的古迹,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作者只能“伤心”面对。

词的下片状写眼前景物。酒旗、戏鼓,当年的热闹繁华的景象,如今又在何处?王谢两家的豪宅已成寻常巷陌,不谙世故的小燕子飞来飞去,在斜阳里喃喃呢呢,仿佛在叙说历史的兴亡。一个“想”字把古今连在了一起,让读者看到了历史的盛衰与更替。

综观全词,作者不直写历史事件,不加些许议论,而是采用以诗为词、铺写景物的方法,抒发古往今来人事代谢、历史兴衰的感慨。语言典雅,感情真挚,音调抑扬顿挫,风格沉郁悲壮,在怀古作品中,可谓别具一格。

水,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和愁连在一起。例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周邦彦看到繁华的都市如今只是“空余旧迹”,不禁感慨万千,东望淮水,伤心不已。流水以其绵绵不断的特点被作家们赋予了绵绵不断的忧愁,成为“愁”的化身。

●西河,词牌名,又名西河慢。这个词牌,相传是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起),乐工将古曲《西河长命女》删改后而成,分成三段。三片一百零五字,前片四仄韵,中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莫愁艇子曾系”是词中提到的一处古迹。关于莫愁的传说有很多,最早的是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是齐梁时期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相传,南齐时洛阳女莫愁,貌美善良,聪明勤劳,采桑、养蚕、纺织样样都行,还向父亲学了一手采药、治病的本领,但家境贫寒,为葬父而身卖,成了卢员外的儿媳。后来丈夫征调去了辽阳边塞,杳无音讯,家业又在变乱中破败,只好和儿子相依为命。她利用自己的一些医术,经常为乡亲们采药治病。她死后,乡邻们把她居所旁的石城湖改称“莫愁湖”。

作者化用莫愁的传说,不但使词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充实了词的内容,而且更加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

“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事其所长。”(张炎《词原》)这一特点在词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例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就完全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东晋时繁华的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而今已是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的王导和谢晋等豪门旧址变成了普通寒门;过去栖息在权门檐檩之上的燕子,现在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西河·金陵怀古》所阐发的主题化《乌衣巷》之意境,为其所用,深化了沧海桑田、人事多变的主题。

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