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贺新郎①·辛弃疾》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②。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③。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④。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⑤。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⑥。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①贺新郎,词牌名。 ②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③渊明、卧龙诸葛,代指陈亮。 ④蹙(cù),踢。 ⑤“佳人”句,谓陈亮重诺践约,却又轻看离别,匆匆而去。佳人,指陈亮。 ⑥销骨,形容极度悲伤。
这是一首追忆与陈亮相会和抒发别情的词作,主要抒写了词人与陈亮之间志同道合的深挚友谊,同时在写景抒情中又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上片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像诸葛亮。作者诚心诚意地赞美表明自己对好友的喜爱和理解。飞鹊踏雪两句,即景生情点画他送别陈亮时的长亭景色,但不是静态描绘,而是灵幻生动。“剩水”这三句写出了冬日萧索的景色,同时含有象征的意味:山河破碎,收复无望。这是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上片虽是围绕着送别来写的,但无论写景抒情都远远超过送别的范畴,更具有浓郁深邃的余情逸韵。
下片写别后难舍之情,首句中“佳人”喻贤者或有才干的人。因为“重约”而得以相见;言“轻别”,更见作者对“别易会难”的深刻理解。接着着意描绘“追路”的艰辛。天寒水深,江面结冰,难以通航。地上雪深泥滑,路已断,令人黯然神伤。“车轮生四角”喻无法前行。这是写别后的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词人自谓。“销骨”,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接着又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的。这样,最后“铸就而今相思错”几句,就不致使读者觉得词人在小题大做了。
●贺新郎,参见第306页相关介绍。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复国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没有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他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词寄赠陈亮后,不久收到了陈亮的和词,共同的战斗友情,激发了辛弃疾豪迈的诗兴。“鹅湖相会”后的次年春天,他又用前韵写了一首《贺新郎》,再次表达了他们坚持抗金北伐这一至死不渝的信念。此后,二人又多次互相赠答,倾诉彼此的崇高志向和收复中原的信念。“鹅湖相会”及其赠答的著名词作,是南宋抗金史上的一曲壮美之词。
●辛弃疾作为福州知州,成绩斐然。他施行新政,最有名的是“经界”与“钞盐法”。经界,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清理田赋,根据土地所有权和实有数量来负担赋役,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钞盐法,因为当时八闽之中,上四州建宁、南剑、汀州、邵武不产盐,实行计划经济——官运官卖法,存在损公、扰民等弊端;下四州福州、泉州、漳州、兴化为产盐之地,实行市场经济——钞盐法,即盐商缴纳一定盐税后,可获得卖盐许可,比较便民。辛弃疾统一了钞盐法,解决了上四州食盐难的问题。后来,辛弃疾上奏朝廷,提出了著名的“天下之事,固民所欲行之,则易为功”的论断。
辛弃疾的许多词是以比兴、寄托的传统方式,曲折地表现爱国感情,抒写壮志难酬的愤慨。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挚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的族弟茂嘉,曾在北方靠近金占区做官,熟悉金人的军事情况。公元1203年,金人内部变乱,是很好的乘虚北伐时机,而茂嘉此时却被贬入桂林。辛弃疾对朝廷错过北伐抗金良机、对茂嘉不能为出兵北伐发挥作用深表惋惜。做此词送族弟。词的开头先以三种鸟啼声兴起。与亲人离别,心情已经十分悲苦,而这离别又是在暮春时节,悲苦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耳中又听到“鹈鴂,鹧鸪,杜鹃”这三种鸟凄苦的啼叫,更令人愁苦不堪了。这首词一开头就寄寓着家国之恨和失意之悲,并非抒写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再列举了四个离别故事:王昭君是背井离乡,辞别自己的祖国;戴妫是因儿子被杀而被迫离开卫国;李陵是流落异邦,与故人长别;荆轲则是为国家而慷慨赴义。这四种离别,都是悲剧性的离别,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命运,而不同于一般的亲友送别。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离别,才是人间最为沉痛的事。
常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辛弃疾在高唱英雄之歌的同时,也在歌颂着人间真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缠绵婉转、刻骨相思的情词中,依然寄托着自己的爱国心境。
杜鹃、鹧鸪一向是诗人偏爱的意象。特别是杜鹃,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也因此蒙上了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