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晋武帝总论》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武皇承基〔2〕,诞膺天命〔3〕,握图御宇〔4〕,敷化导民〔5〕,以佚代劳〔6〕,以治易乱。绝缣纶之贡〔7〕,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8〕,止浇风而反淳朴〔9〕。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10〕、裴楷以质直见容〔11〕,嵇绍〔12〕、许奇虽仇雠不弃〔13〕。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时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14〕,思启封疆〔15〕。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16〕。马隆西伐〔17〕,王濬南征〔18〕,师不延时,獯虏削迹〔19〕,兵无血刃,扬越为墟〔20〕。通上代之不通〔21〕,服前王之未服〔22〕。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虽登封之礼,让而不为〔23〕;骄泰之心,因斯以起〔24〕。见土地之广,谓万叶而无虞〔25〕;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26〕,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加之建立失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所趣逾远,所尚转难〔27〕,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况以新集易动之基〔28〕,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29〕;杨骏豺狼,苞祸心以专辅〔30〕。及乎宫车晚出〔31〕,谅未周〔32〕,藩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33〕;栋梁回忠而起伪,拥众各举其威〔34〕。曾未数年,纲纪大乱,海内板荡,宗庙播迁〔35〕。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36〕;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37〕。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38〕,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39〕,所以贻患于后。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40〕;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闲其端〔41〕。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谋〔42〕,迷王浑之伪策〔43〕,心屡移于众口,事不定于己图。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44〕;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45〕。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46〕,延二孽以丧之〔47〕,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虽则善始于初,而乖令终于末〔48〕,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

【注 释】

〔1〕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司马昭之子。昭死嗣为晋王后废魏称帝,都洛阳。时蜀已先灭,遂大举伐吴,统一全国,结束汉末以来的纷乱局面。他鉴于曹魏的孤立而亡,便大封宗室,使居要地,又尽去州郡的守备。其后遂有八王之乱。在位二十六年。唐太宗于此文中,肯定其统一大业,政绩卓著;批判其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恃,因而酿成全国大乱。此文所据之书为新点校之《晋书》。此文写作年代见《晋宣帝总论》注〔1〕。

〔2〕承基:继承基业。

〔3〕诞:发语词。 膺:受。

〔4〕图:河图。关于《周易》一书来源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传谓河图即八卦。汉郑玄以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

〔5〕敷:施。 敷化导民:《初学记》作“敷化宏道”。

〔6〕以佚代劳:《初学记》作“是以佚道代劳”。

〔7〕缣:双丝织的微带黄色的细绢。 纶:青丝绶。凡粗于丝者为纶。

〔8〕制奢俗:《文苑英华》作“制奢侈”。《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下诏大弘节约,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颂赐王公以下各有差。”制奢俗以变俭约:《初学记》作“制奢俗以变俭”。

〔9〕浇:浮薄。从“绝缣纶之贡”到此句,写晋武帝即位之初致力于节俭,改变浮薄奢侈的社会风气。止浇风而反淳朴:《初学记》作“约浇风而反淳”。

〔10〕刘毅:西晋东莱掖(今山东掖县)人。字仲雄。官至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曾压抑世族豪强的势力,批评晋武帝卖官鬻爵的行为,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度。

〔11〕裴楷:字叔则。曹魏时曾任抚军、史部郎。司马炎称帝后,任散骑侍郎、侍中等职。他建议晋武帝要多任用贤人,不应“示人以私”。 以质直见容:《文苑英华》作“以质直而见容”。

〔12〕嵇绍: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嵇康是坚决反对司马氏的,故被杀。山涛又把嵇绍引荐给晋武帝,绍被任命为秘书郎。

〔13〕许奇:《晋书·武帝纪》:“高阳许允既为文帝所杀,允子奇为太常丞。帝将有事于太庙,朝议以奇受害之门,不欲接近左右,请出为长史。帝乃追述允夙望,称奇之才,擢为祠部郎,时论称其夷旷。”从“雅好直言”至“有帝王之量焉”,写晋武帝即位之初,善于用人,宽弘大量。 虽仇雠不弃:《初学记》作“虽仇讐而不弃”,《文苑英华》同。 家给人足:《初学记》作“家给民足”。

〔14〕聿:助词。

〔15〕封疆:疆界。此句承上写用武力开拓疆界,即从事于统一全国的大业。

〔16〕议表:《文苑英华》作“独见”。

〔17〕马隆:平陆人。字孝兴。晋武帝伐吴,凉州羌戎反,河西断绝。马隆自请募勇士三千以行。奇谋间出,卒破平之。继又兴复西平,破南虏……威信振于陇右。

〔18〕王濬:280年,晋武帝发兵二十万,分六路攻吴。其中王所统水军,自蜀出击,占领武昌,顺流直下,逼近建业,吴水陆军溃散。吴主孙皓到王濬军前投降。

〔19〕獯虏:《文苑英华》作“种虏”。

〔20〕扬越:地名。此处指吴国统治地区。九真、日南皆越地。 墟:废墟。

〔21〕上代:《文苑英华》作“上世”,《初学记》作“近代”。

〔22〕前王《文苑英华》作“前人”。 前王之未服:《初学记》作“前王之不服”。 天人之功成矣:《文苑英华》作“天下之功成矣”,《初学记》作“天地之功成矣”。

〔23〕“虽登封”二句:登封:登泰山封禅。《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九月,群臣以天下一统,屡请封禅,帝谦让弗许。”

〔24〕“骄泰”二句:承上言,晋武帝在胜利面前骄傲起来了。

〔25〕万叶:万世。

〔26〕处广以思狭:《文苑英华》以作“而”。 则广可长广:《初学记》作“则广可长存”。 加之建立失所,委寄非才:《初学记》、《文苑英华》并作“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材”。 指沙漠以遵途:《初学记》作“指沙漠而遵途”。

〔27〕所尚:《文苑英华》作“所向”。

〔28〕“况以”句:言业基未牢。 新集:《文苑英华》作“新习”。

〔29〕“故贾充”二句:贾充:贾逵之子。文帝时为廷尉。武帝即位后,充有佐命功,迁侍中。专以诌媚取容,后为司空、尚书令。 拥权:《文苑英华》作“弄权”。

〔30〕“杨骏”二句:杨骏,西晋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因其女为武帝皇后,任车骑将军,封临晋侯。290年,武帝临死时,诏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子)、杨骏辅政。杨皇后与杨骏别造诏书,令杨骏掌管全部政权。惠帝即位,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总揽朝政,遍树亲党。291年为晋惠帝妻贾皇后所杀。 苞祸心:《初学记》作“包祸心”。

〔31〕宫车晚出:比喻皇帝死亡。

〔32〕谅:天子居丧之称。未周:此处指晋惠帝守制未满。周:终,到底。

〔33〕“藩翰”二句:此处指晋王朝宗室侯王。本:基。此处指晋朝的统治。此二句承上的历史事实为:武帝时大乱已酿成。290年,晋武帝死,杨骏、杨皇后夺政权,大乱从宫内开始。291年,贾皇后杀杨骏,夺得政权。贾皇后使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使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贾皇后又杀司马玮,大乱从宫廷内伸展到诸王间的大混战,即历史上所说的“八王之乱”。 竞灭其本:《文苑英华》于“本”字前有“根”字。

〔34〕“栋梁”二句:史载,幽州都督王浚与并州都督东瀛公司马腾起兵反司马颖。王浚勾结一部分鲜卑、乌桓人充骑兵,司马颖也求匈奴左贤王刘渊助战。诸王间的大混战从此扩大成各民族间的大混战。 回:违。 回忠:《初学记》、《文苑英华》并作“迴忠”。 拥众:《文苑英华》作“仇众”。 其威:《文苑英华》作“凶威”。

〔35〕“海内”二句:板荡:指政局变乱或社会动荡不安。宗庙:古天子诸侯祭祀先人之所。 播迁:流离迁徙,此指南渡。此二句写八王之乱的后果之一。 板荡:《文苑英华》作“版荡”,《初学记》作“以至海内板荡”。

〔36〕“帝道”二句:猷,道、法则。《书·周官》:“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文身: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图案或花纹。文身乃吴越俗。此处是说朝廷南迁了。

〔37〕“神州”二句:神州赤县:《史记·驺衍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翻:反。 被发:披发。《礼记·王制》:“……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此二句承上写八王之乱的另一后果,边地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形成历史的大倒退。

〔38〕“弃所大”二句:内乱后果,大片国土被侵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所占领,仅余小块国土用以自托。其故何哉:《初学记》作“此其故何哉”。

〔39〕失慎于前:指晋武帝晚年骄傲而极欠谨慎。

〔40〕臣不忠则国乱:《文苑英华》则作“而”。国乱不可以安也:《初学记》作“乱国不可以安也”。

〔41〕闲:防。闲,《文苑英华》作“闭”。

〔42〕世祖:武帝司马炎,庙号世祖。 荀勖:字公曾,仕魏官为侍中。入晋任秘书监。《晋书·荀勖传》:“充(贾充)将镇关右也。 勖谓冯曰:‘贾公远放,吾等失势。太子婚尚未定,若使充女得为妃,则不留而自停矣。’勖与伺帝间,并称:‘充女色绝世,若纳东宫,必能辅佐君子,有关雎后妃之德。’遂成婚。”

〔43〕王浑:字玄冲。累官至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晋武帝时,孔恂、司马攸等建议除掉刘元海。王浑却进言武帝:“‘元海长者,浑为君王明保之。且大晋方表信殊俗,怀远以德,如之何以无萌之疑,杀人侍子,以示晋德不弘。’帝曰:‘浑言是也。’”心屡移于众口:《文苑英华》作“心属移于众口”。

〔44〕“元海”二句:元海:即刘渊。匈奴人。因其名犯李渊讳,故《晋书》称其字。304年刘渊起兵山西离石县,自称汉王,反晋。308年,自称皇帝,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县)。卒令扰乱区夏:《文苑英华》作“卒乱扰乱于区夏”。

〔45〕“惠帝”二句:惠帝:晋武帝太子。《晋书·惠帝纪》:“帝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尝悉召东宫官属,使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帝不能对。贾妃遣左右代对,多引古义。给事张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断,不可引书。’妃从之。泓乃具草,令帝书之。武帝览而大悦,太子遂安。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倾覆洪基:《文苑英华》作“倾覆于洪基”。

〔46〕三世: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初学记》作“二世”。

〔47〕二孽:指晋惠帝、晋怀帝。《文苑英华》作“二叶”。

〔48〕而乖令终于末:《初学记》作“而鲜令终于末”。

【赏 析】

晋武帝乃司马昭之子。昭死后嗣为晋王,后废魏称帝,都洛阳。时蜀已先灭,遂大举伐吴,统一全国,结束汉魏以来的纷争局面。由于不知居安思危,遂有“八王之乱”。唐太宗在此文中,肯定其统一大业,政绩卓著;批判其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恃,因而酿成全国大乱。文章质朴,有气势,说理有据,令人信服。本文亦改变了齐梁四六句较为固定的格式,出现了七字句相对俱伏。由此可见唐代骈体之渐变,从初唐的魏徵和唐太宗的骈文中便开始体现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