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误·和鹞》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清代剧曲·清代传奇·李渔《风筝误·和鹞》原文与翻译、赏析

【一剪梅】(小旦上)最是春光易得消,才过元宵,又过花朝。(旦上)芳菲时至不相饶,才放山桃,又放庭蕉。

(内扯风筝,落下介。小旦、旦惊介) 呀! 什么东西,从天上掉下来!

【啄木儿】 (合) 如星陨,似雪飘,百尺游丝旋又绕。(拾看介)却原来是半空中线断风筝,为甚的数行皂墨染雪涛?莫不是玉楼坠下修文的草,莫不是楚歌吹散军人的藁,为甚的郢曲传来万丈高。

(共读前诗介。小旦) 我儿,这是才人忧愤之词,偶然题在风筝上的。你方才问我索题索韵,不如就将这拾得的风筝为题,和他一首,写在后面与我看。(旦背手,闲步寻诗介)

【前腔】 睛斜盼,手背抄,绕径寻诗莲步小。只因这拾风筝题目偏新,好教我和阳春想路难超。龙蛇几笔真连草,又不是鸳鸯两字颠还倒。为甚的,把织锦回文和法教?

【三段子】 他情娇态娇,笔姿儿比容更娇。识高智高,德性儿比才更高。老成不觉年轻小,端庄增却容颜好。不枉了人唤千金,我掌擎珠宝。

【前腔】 母亲,你年高识高,为甚的偶遗忘差池这遭?非是我撒痴撒娇,做孩儿敢把慈亲絮叨?一来呵荒疏恐被男儿笑,二来呵短长怕有旁人道,做不得个内外森严,不通飞鸟。

(小旦) 又不是淫词邪句,外人见了也不妨。

【归朝欢】 又非是,又非是,琴挑句挑,怕什么旁人耻笑。(旦) 非真有,非真有,旁人见嘲,这都是孩儿逆料。(合) 征鼙聒耳乡音杳,疮痍满目亲人少。不似我和你,母子相依伴寂寥。

《风筝误》 恐怕是最能体现李渔戏剧创作主张的一部传奇剧。此剧情节曲折,误会丛生,关目设置精巧,宾白颇多趣味,曲词在本色平易之中又见工丽典雅,评论者多视其为李渔传奇的代表作。

剧作讲述韩世勋与詹淑娟的婚恋故事。“囊饥学饱,体瘦才肥” 的书生韩世勋父母早丧,被父执戚天衮收养,与公子戚施一同读书。戚施不学无术,惟好行乐游玩。正值春风和畅时节,戚施到郊外放风筝,不料风筝线断而坠入詹家院内。风筝上有韩世勋的题诗一首,詹家三夫人柳氏之女淑娟拾得风筝后,和诗一首题于其上。戚施讨回风筝后,韩世勋见和诗而怦然心动,知为才女所题,顿生爱慕之情。他另外制作一只风筝,题诗一首,放飞后再落入詹家,却被詹家二夫人梅氏之女爱娟拾得。爱娟相貌丑陋,却一心要嫁才郎,暗约韩世勋夜间私会。韩世勋误以为淑娟相招,喜不自胜前去赴约,却受爱娟的丑俗之态惊吓,仓皇而逃。后来韩世勋考中状元,又率军击退了来犯之敌。戚天衮为功成名就的韩世勋做媒,聘詹淑娟为妻。韩世勋误以为淑娟即所会的丑女,执意不从。戚天衮以养父之命与圣上旨意相逼,韩被迫从命。洞房花烛之夜,韩世勋不肯与淑娟同房,真相大白之后,二人才喜结伉俪。后来爱娟也被嫁给戚施,美丑各得其所,戏曲以大团圆结尾。

《和鹞》 即詹淑娟捡到风筝后以诗相和的一出戏。我们在指摘李渔的戏剧难以摆脱恶俗趣味的同时,却又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他卓越的才华。【一剪梅】 一支曲子,为淑娟母女登场时所唱。花朝即农历二月十二 (或说为二月二或二月十五日),相传为百花的生日。此时百花盛开,正是令人容易触景生情的时节。“芳菲时至不相饶,才放山桃,又放庭蕉”,淑娟所咏叹的,也正是南宋词人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的意味。明汤显祖《牡丹亭》传奇中,杜丽娘所唱的 “良辰美景奈何天”,与此亦为同一声口。正值青春芳龄的詹淑娟与杜丽娘一样,在怀着水样的春愁,期待着心中美好的爱情。以写景来传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信息,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所惯用的手法。李渔以此来巧妙含蓄地表现淑娟内心深处的涟漪,是非常合适的。作为知书达理的小姐,淑娟的身上充分体现着李渔所说的 “俊雅从容之度”。李渔认为无论刻画人物的行动,还是描绘他们的语言神态,“但宜从脚色起见”,“只就本人生发”,要 “语求肖似”。他提出: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 《闲情偶寄》)。这在他的剧作中,是有着切实的体现的。

如此大好春光怎好虚度,柳氏在对淑娟施以诗教,她提议淑娟做诗一首。正在此时,戚施的风筝坠入院中,不由得惊了她们母女一跳。【啄木儿】 一支曲子,为淑娟母女捡起风筝时的一段唱。“数行皂墨染雪涛” 以下四句中,满含着她们母女二人对韩世勋才华的欣赏。“郢曲” 典出宋玉《对楚王问》 中,此指 “阳春白雪”一般的诗篇。柳氏一下就认定了这是一首好诗,母女二人正愁没有诗题,正好风筝为她们送来了作诗的题材。柳氏命淑娟依风筝上的诗韵,从尾韵和起,和到首韵为止,做一首回文韵的诗。

【啄木儿】 第二支曲子,刻画了淑娟做诗时专注的神态,并表现了她的端庄与矜持。她顾盼多姿的眼神不是正视前方,而是向一旁斜视着,带着几分灵气,含着几分聪慧。她背着手,在小径上迈着细碎的步子不停地徘徊,可见她正在用心思索。她揣摩母亲的用心,费着一些儿思量。她不明白母亲为什么非要让她来和这首诗。这风筝上只不过龙行蛇爬地写了几笔真草书,又不是一首情诗,何必用织锦回文的笔法来相和呢?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李渔在刻画淑娟这一形象时,是按照最符合封建伦理的美的规律来进行的。淑娟在和诗时,保持着大家闺秀所应有的矜持,她不想白白地抛掷自己的诗才,浪费自己的情感。她并不知道,她的和诗,将要为她带来甜蜜的爱情。

做完和诗题写在风筝上后,爱娟派人邀请淑娟前去谈谈,淑娟便辞别母亲去了。【三段子】 第一支曲子,为淑娟走后柳氏赞赏淑娟的容貌才华时的一段唱。她的模样情态长得那么娇美,她的诗写得更美。聪慧有见识还不算,品德又比才华更出众。她举止文雅,人虽然小,却很有大家闺秀的老成持重; 仪态端庄,更为她的容颜增添了无限美感。难怪人们称呼她为千金小姐,她可真是我的掌上明珠啊!

不多时,戚家的管家便寻风筝来了,戚、詹两家素来交好,柳氏便把风筝交还了戚家。等到淑娟急急赶来时,风筝已被拿去了。淑娟认为闺中的笔迹,不应当轻易示人。柳氏慌忙让家僮去追,戚家的人却早已走远了。【三段子】 第二支曲子,为淑娟埋怨母亲时的一段唱。淑娟认为母亲年高见识多,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情。她带着怨气责问母亲之后,又委婉地向母亲说明自己之所以产生怨气的原因: 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诗为男子所得后,引起他们的嘲笑;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怕旁人说长道短 (柳氏与梅氏素来就有矛盾)。纸里包不得火,事情暴露了就不太好了。

柳氏听了淑娟的表白之后,更多的是对淑娟进行安抚和宽慰。她认为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写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外人见了也没什么关系。【归朝欢】 一支曲子,为母女联唱。“琴挑句挑” 典出 《史记·司马相如传》 中,卓文君新寡,很爱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司马相如也十分倾慕她的美貌。文君好音乐,司马相如便以琴声来挑逗她,二人终于私奔。这里柳氏向女儿说明,她所做的并非轻浮的诗篇,是不怕外人见到的。并没有旁人来耻笑你,只不过是你自己多心罢了。此时,淑娟的父亲詹武承离家远征,柳氏为了消除淑娟的不快,便把话题引到了淑娟的父亲身上。

尽管此剧的关目设置过于追求巧合,不免堕入俗趣,但其整体的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这出戏是此剧中的重要场次,因风筝而引出的种种误会,自此而生。戏剧刻画淑娟母女二人的不同心态,都十分传神,这与李渔戏曲语言的精妙是分不开的。此剧的唱词平易晓畅,又不失笔墨趣味,深含言外之意。“能以浅处见其才”,“以其深而出之浅”,实为难得。署名朴斋主人的批评者在此出的眉批中赞曰“词臻化境”,这并非虚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