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卖花声》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朱彝尊·卖花声》原文赏析

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雨花台是南京胜地,相传在南朝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到精妙之处,不觉天花纷坠如雨,因而得名。词人游当年天花纷坠之处,见到的竟是一幅衰飒凄凉景象,情之所触,不禁形诸笔端。词从眼前景写起,上片描写了秋景萧瑟和故都冷落。“白门”指南京,南朝宋建都南京,《南齐书·汪俭传》载有人称当时都门是“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白门湾”该是指离雨花台不远的秦淮河。词的首句将秦淮河边一片荒凉空寂,唯有衰柳摇曳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潮打城还”暗用唐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典,融描写江潮击打故城之实和象征时光“冲涮”故都之虚于一体,暗寓“俱往矣”的苍凉历史感和内心的寂寞感。小长干、大长干为南京地名,均在雨花台附近。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注者谓“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南京是六朝金粉之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建都之后,更增添了说不尽的繁华,特别是秦淮河一带,河中画舫游船,两岸歌楼舞馆,真个是夜夜笙歌不绝,处处灯红酒绿。然事过境迁,往事如烟,词人眼下见到的是何种景象?“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句一笔括尽满目凄凉之象,歌舞弹唱的歌板、迎风招展的酒旗不复可见,渔翁在荒凉的河畔垂钓,哪里还有半点昔日繁华的影子?

词的过片紧承上片,开始就写六朝盛事已成陈迹。“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句极其精妙,词人并不是仅仅写眼前秋草在寒风中瑟瑟抖动,雨花台仅剩空坛,而还用“六朝”两字,将古今千年括于笔端,写出由六朝以来南京的衰飒凄凉之状,现实和历史融为一体。眼前景、心中事,激发起词人的满腹惆怅哀愁,不由得“凭阑”而深长思之。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大凡写到“凭阑”,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哀感愁绪。词人于“无人处”凭阑而眺,凭阑而思,正如辛弃疾《水龙吟》词“无人会,登临意”一样,也表现了主人公深感知音难求的失落感。结尾两句将全词叫醒,使词的境界大大拓展,推向一个高层次。全词的意义不是局限在一时一地的凭吊伤怀,而是体现了博大的江山之思。“燕子”句暗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意,将人间沧桑、世事更替的感慨宣泄出来。五代李煜《浪淘沙》词曰:“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词人将此典化用在词的最后三句,将“凭阑”之愁和“江山”之思紧相结合,表现了他的阔大胸怀。

这首词将眼前萧瑟的秋景、六朝故都的冷落以及事过境迁的历史沧桑之感紧密糅合一起,衰柳、潮打、零落、寒、空、斜阳等词贯穿全词,使之充满由江山之思而引起的零落虚空衰飒凄凉寂寥之感。词作看来全是写实,道的是眼前景,但事实上不尽如此,如写燕子于秋风萧瑟中仍在斜阳残照下来而又去,这就很难说是写实,而只是词人所采用的写意笔法。这首词借用典来含蓄表现其现实感受,善于巧妙地化用典故为表意服务,是一大特点。朱彝尊生当明清易代之际,生为汉人而被外族统治,尽管他未直接参加抗清活动,在清初的高压政策下也少有直接表现对清统治者不满的言论,但深藏于心底的民族感情却在各种场合时有流露。陈廷焯称:“词外有词,方是好词。”(《白雨斋词话》)此也是提倡意内言外之旨。这首词借描景来表现对故国的追念,正合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之说,也正是所谓“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充分显示了其沉郁风格。《卖花声》即《浪淘沙》调,前人多用来表现哀婉之情,这首词却写得雄健警拔,谭献认为此词“声可裂竹”(《箧中词》),足见其深切动人的力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