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念奴娇》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鲜于枢·念奴娇》原文赏析

八咏楼

长溪西注,似延平双剑,千年初合。溪上千峰明紫翠,放出群龙头角。潇洒云林,微茫烟草,极目春洲阔。城高楼迥,恍然身在寥廓。我来阴雨兼旬,滩声怒起,日日东风恶。须待青天明月夜,一试严维佳作。风景不殊,溪山信美,处处堪行乐。休文何事,年年多病如削?

南朝萧齐时,号为“一代辞宗”的诗人沈约从京城来到东阳(今浙江金华)当太守,曾登城西玄畅楼,并题诗云:“危楼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西临。”(《登玄畅楼》)在东阳任,他还写下一组《八咏诗》,语丽思深,传诵一时,后人遂将玄畅楼更名为八咏楼。据宋韩元吉《极目亭序》称,登八咏楼,可“尽见群山之秀,两川贯其下,平林旷野,景物万态”。如此胜迹,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唐代的崔融、崔颢、严维,宋代的李清照,元代的赵孟頫都留下了诗作,本篇则以词的形式对八咏楼加以颂美。

鲜于枢《念奴娇》(长溪西注)词意

上片写登楼远朓。“长溪西注,似延平双剑,千年初合。”这三句写水,落笔不凡。《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为丰城令,掘狱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送一剑与张华,留一剑自佩。华被诛,失剑所在。焕子雷华为州从事,持剑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求之,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延平双剑”之典,用于此词有三层意思。其一,以双剑之合喻两水由远处奔腾而来,至金华始汇合为一。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东阳江(今金华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县界流入(即今武义江),一东自义乌县界流入(今金华江上游),至县界南合为一,谓之东阳江。”两水指此。其二,双剑化龙,喻两溪水流湍急,有如二蛟游戏,波惊浪沸。其三,以延平(今福建南平)喻金华,延平津为建溪和富屯溪汇合处,水深浪急,与金华有类似之处。有此三端,词人由金华二水联想到延平双溪双剑是很自然的。次二句写溪岸群山。千峰峥嵘突兀,有如群龙仰首伸角,争先恐后,欲比高低。背阴向阳,或紫或翠,山色分明,格外鲜丽。“潇洒”二句,写远处悠闲潇洒的浮云林莽,微茫相连的烟岚溪草,而至“极目春洲阔”句方才点明上文所描绘的山水景致系登楼极目远眺所见,可见楼极高耸,视野极开阔。李清照《题八咏楼》诗云:“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于虚处着笔,写出八咏楼的气势;而此词则于实处落墨,写出登楼远眺的壮观。“城高”二句,以“恍然身在寥廓”的心理上的感受来衬写楼高。宋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画楼森耸凌云渚”,以客观描绘的笔法(当然不免于夸饰)来写楼高,似乎没有本篇来得生动。

下片记事抒情。过片三句故作一拗,自己来金华,本想趁大好春光,观赏山光水色,可是足有二十来天了,老刮着劲猛的东风,滩上浪起,涛头怒作。通常的客子游宦之辞,行文至此,不免继之以伤感之语,或叹行路之难,或抒乡国之思,或倾吐迁客郁愤之情,然而此词却出人意想,转抑为扬。“须待青天明月夜,一试严维佳作。”词人表示,一定要等到那晴朗的夜晚,亲自领略一下唐人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送人入金华》)诗句所写之美景,所得之佳趣。此二句为下“处处堪行乐”云云先作了铺垫。“风景不殊”用《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条成句。“溪山信美”,反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针对沈约“信美非吾土”,“客有慕归心”(《登玄畅楼》)而发。金华溪山虽非吾土,但它的确那么美;只要江山信美可供观赏娱乐,是不是自己的故乡又有什么关系呢?词人是那样地随遇而安,豁达开朗,所以觉得山水无处不可爱,无处不可观,无处不可行乐。“休文”,沈约之字。结拍用沈约事切题面八咏楼。据《梁书·沈约传》,约晚年曾致书徐勉,自言“病增虑切”,以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故词人于高度赞美了八咏楼一带的好风景后,不解地问道:面对这样美丽的溪山,沈约为什么还会忧愁,以致年年多病瘦弱呢?当然,沈约官东阳时,未必即已多病如削,这里不过是借题发挥,抒写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罢了。

与词人同时代的赵孟頫也写过一首《东阳八咏楼》诗:“山城秋色净朝晖,极目登临未拟归。羽士曾闻辽鹤语,征人又见塞鸿飞。西流二水玻瓈合,南去千峰紫翠围。如此山川良不恶,休文何事不胜衣?”赵诗写秋,鲜于词写春,二作结句略同。孟頫在有元一代不失为诗家高手,上录诗作固已清迥高迈,而鲜于此词则能充分运用《念奴娇》这一长调的特点,抑扬跌宕,错综变化,写出山溪美景、名楼往事,抒发乐观豁达之情,尤为雄健精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