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无题》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大中五年(851)春,卢弘止病死,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藻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因为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女婿,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别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在卢弘止幕府从事不久,卢便死去,李商隐又失去倚附,所以回京后便向令狐绹请求推荐,写了几首《无题》诗陈情。本诗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写失恋后的绵绵情思的,这一说法也有道理,因为统篇是从一方思念另一方的爱情着眼的。但从全诗看,是女方对男方的思念,因此这不是写诗人自己过去的失恋之事。再从当时的心境看,他刚刚失去工作,急需谋求一个新的职务,所以也少有写人家失恋的兴致。因此,有人不同意“失恋”说,而认为是向令狐绹陈情。
诗的首联就以缠绵悱恻的爱情落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因为人各东西,不易相见,所以说“相见时难”,由于爱之深,情之甚,不忍离别,因此说“别也难”,字字写“我”对对方的钟情。次句,既是写离别的季节,也是以当时景物表现“我”对离别的伤感,连东风也显得无力,五彩缤纷的鲜花都为之凋谢,可见“我”的伤心的程度。特定的暮春环境,渲染了惜别的颓丧情绪,是对“别亦难”进一步作心理描写。与首句衔接自然,看似信手拈来而有匠心独具。冯浩用冯己苍语评曰:“次句毕世接不出。”(《玉溪生诗笺注》)颔联是写离别后对对方的深情怀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重叠使用了两个比喻句。春蚕吐丝,待到把丝吐尽便成蚕蛹,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蜡烛全部烧完了才没有流淌的烛泪;前句写“我”的情丝绵绵不断,到死才竭,丝、思同声,重在说明“思”之深,后句写“我”一直流着悲伤的眼泪,只要活着总是淌个不绝,主要表现“悲”之甚;两句相辅相成,都是写“我”在离别后的一片深情,是首联的深化。颈联围绕一片深情继续运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前句说早晨对镜梳妆,只是为鬓发由黑变白而担心,这是说“我”,“女为悦己者容”,也为悦己者愁,害怕自己衰老,失去对方的宠爱,既反映了古代妇女所处的依附地位,更表现了“我”对对方的爱。后句是“我”对“他”的关心与嘱咐,夜里寒冷,吟诗不要太久,还是早点歇息吧,故言“应觉”,体贴关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语婉而心长。两句都是写爱之深,情之切,从说自己想对方着墨更显得亲切感人,比之上联,所用的手法和所取的角度不同,都是写别后相思却又富有变化。但是,不知“他”究意怎样,实在不能放心,所以紧承“夜吟”句尾联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即蓬莱山。这里是指“他”的住处,虽然不远,但是不能相会,有可望而不可及之意,暗示被冷待,然而“我”却一往情深,如果真有青鸟那样的忠实使者的话,那末一定会经常派去代为探望,传递“我”殷切的情思。“青鸟”,《山海经·大荒西经》:“沃之野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皆西王母所使也。”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来。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我”以西王母自比,与女方身份十分贴切。但“我”是否会像王母那样于派使者之后亲自前去?看来不会,所以说“殷勤为探看”,因此朱东润《作品选》“题解”说是“失恋”。正因为这样,颔联才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语,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统观全篇,情真意切,确实是一首描写“失恋悲哀的诗”。但是,如前所述,联系李商隐跟令狐楚父子的关系,后来的被猜疑冷待和大中五年春诗人又去京请求推荐,而那时的令狐绹位高名重,深居朝廷,尽管都在京城,相去“无多路”,哪能轻易相见?再细细品味该诗,这些内容似乎都隐约于诗中,而又何其相似乃尔! 因此,它又是一首以失恋的爱情诗为躯壳的陈情诗,是为诗人向令狐绹传递情怀和信息的一只“青鸟”。不论从整体或局部看,都体现了“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吴乔《围炉诗话》)的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