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兵车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天宝四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城,兵败。五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大捷。六年,命行营节度使高仙芝攻小勃律,虏其王及吐蕃公主。七年,哥舒翰在青海破吐蕃。八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士卒死者数万。《兵车行》当作于这几年间。诗用乐府歌行体写玄宗不量力用兵,致使内外交困,戍者不还,国中土地荒芜。
诗的开始三句写出征时还很有气势。用“车辚辚”、“马萧萧”加以渲染,把出征的场面写得很雄壮。这是用了欲抑先扬法。下面便写这种黩武行为给人民带来的各种痛苦。“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两句壮中寓悲,暗中转入萧瑟悲惨的气氛。“耶娘妻子”四字,用俗语入诗,是乐府民歌体的一个特点。同时,这四字揭示了征调的士兵的年龄是老少参差的。“咸阳桥”是从长安西去之路,“尘埃”遮路是写送行人的多而乱。下面的“牵衣”两句就表现了一片生离死别的景象和人民的反战情绪,同时也暗示了胜利难于期望。“道旁”两句一问一答,其中的“行人”即去戍边的人。“点行”近乎《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意思。“点行频”既揭示了征兵战事之多,也表现了士兵的厌战情绪。问答体是杜甫乐府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段。从“点行频”到“租税从何出”全是“行人”的答话,自“或从”句起,具体写频繁用兵对人民带来的苦难。“或从”四句是举典型事例说明黩武行为对府兵制及正常的征兵制度的破坏。“防河”,指今临洮一带。有的人不到成丁年龄就被征去北防黄河,到临洮等地,直到四十又去西边陇右河西屯田。《通鉴·唐纪三十》记:“西北边数千州,多宿重兵,地租营田皆不能赡。”同时也记载了天宝八年哥舒翰在赤岭西开屯田。“去时”两句揭露了年幼出征头白归乡、不免还要再去的不合理现象。“边庭”两句写穷兵黩武的目的,及其所花的代价。前一句表现了如王忠嗣攻石堡城战败,死者很多,哥舒翰攻下石堡城,死的人也达数万之多的情况。后一句用汉武帝比玄宗,唐人往往如此,当时攻吐番、攻石堡城以至在安西用兵,都出于唐玄宗的意图。在内地则造成田地荒芜而国家却还在“急索”租赋。从“君不闻”句开头的十句写的便是这一内容。其中“长者”句起共六句由七言转用五言,句法变化可以尽诗歌一张一驰沉郁顿挫的笔势。接着,“信知”八句,从士卒的征战之苦落笔,总结全诗,表现了对玄宗把人民无辜送死而极为痛苦和愤慨的情绪。与诗的开始三句写出征和送行情况相对照,充分表现了毫无归来希望的哀伤。“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竭力渲染并创造了无限哀怨、凄怆的氛围,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征夫和广大人民的无限同情。
全诗由哭送出征、频繁征战给人民和士兵带来的苦难、人民的厌战和对征兵无度的不满情绪三部分组成。其中以“行人”的话为中心,无限哀怨,凄楚而又委婉,十分感人。沈德潜评:“以人哭起,以鬼哭住,照应在有意无意,章法最奇。”又说:“纵笔所之,犹龙夭矫,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说诗晬语》)道出了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