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七岁游法兴寺》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山色摇光入袖凉,松阴十丈印回廊。

老僧读罢楞严咒,一殿神风柏子香。

法兴寺在岳州平江县东北,始建于唐代,《平江县志》云:“有五代钱镠王孙草圣手书《多心经》藏焉。又有苏轼黄庭坚墨迹,今佚。元胡天游七岁游寺,有诗。”(卷二十九)

首句,“山色摇光入袖凉”,“山色”,山林的清美景色。“摇光”,也叫 “瑶光”,北斗七星的第七颗亮星。点明了时间。诗人踏着山色披着星辉客游幽静清绝的山寺,晚来树间的清风入袖,有些许凉意。“入袖凉”,非是山之色与星之光入袖使人凉,而是清风入袖凉。“入”字生动,未言风,而见风动,写出了人行山间特有的体会,而且反映了诗人初次领略这种景致时所特有的新鲜之感。这里的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禅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这句写了山、色、星、光和人及风,融物我于一体,颇有意趣。

第二句,“松阴十丈印回廊”,“松阴”,写松影又带写月光,月照松林。“十丈”,是写松树的高,松高岁久,树叶繁茂,老树成荫。“回廊”,回环曲折的通廊。此句乃写实,是一个特写镜头。松影孤寂,月光皎洁,回廊静美,可谓取境寂静幽美。这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月色相若,其实隐含着禅意,空寂、淡泊、幽美,正是佛家所向往的理想境界。

随着荫道、回廊,进入佛殿,此时山光松影,使诗人俗尘洗净,置身于自然与佛教统一的静美世界里:“老僧读罢楞严咒,一殿神风柏子香。”说“僧”老,亦言寺古。法兴寺自唐至元已有几百年历史,堪为古寺。“楞严咒”,又名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也,有427句,其中最末八句为心咒。“柏子”,中草药名。此二句,写佛殿之情景,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佛经所蕴涵的哲理的神往、追求与礼赞。佛殿里柏子香烟缭绕,袅袅不绝,似乎永恒不息地萦回。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自然会俗念藏形,世虑顿释,而对于一个尚未成年的7岁幼童来说,更能如此。“一”字的用法,起到了整体的作用,加强了感慨唱吟之意,使诗句顿生神采。而“神”字,在静寂之中,又增加了一种佛理禅趣的意味,更显得佛门庄严神圣。诗人把法兴寺这禅机之地写成一种清绝幽静、庄严肃穆、缥缈空灵、禅妙神奇的世界,看来他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皈依佛教的心态。

本诗说明自宋、元以来,禅宗的生活哲理与审美情趣已如何渗透弥漫于全社会。在这种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一个7岁儿童,也能赋出如此带有禅趣的诗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