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丰家骅
生平四十老柴荆, 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 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 悲风日夜起江声。
魏禧
明亡后,魏禧隐居翠微山中,四十岁时始出游江南。这首诗是他于康熙二年(1663)至南京,登雨花台时所作,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和易世之痛。
诗的首联,诗人自述生平:四十岁前一直闭户深山,在简陋的茅屋里度过自己的岁月;直到四十岁时才穿着麻鞋来到南京,拜谒这座明朝的故都。"麻鞋"是野人野服,以示自己不仕新朝,同时也使人想起杜甫"麻鞋见天子"的诗句,表示他忠于旧朝。诗人隐居深山原为避兵,不做新朝的官。后来觉得"自封"不足以"广己造人",遂下山以文会友,交结有志之士。这两句诗诗人既交代了自己的行踪,也表白了自己的心志。
三、四两句,诗人避实就虚,不写登临眼前所见之景,而是从大处着笔,提出了一个抽象的诘问:"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这是诗人到南京后,几日所见触发的一个感受。他看到昔日繁华的故京,经过战乱到处是残留的战争遗迹;他去拜谒明朝的皇陵,看到园林的树木也尽遭砍伐,残破荒废。这些使他联想起沦亡的祖国大地,从北到南的大好河山,遭受战火的摧残,也都是满目疮痍。因而他明知故问地提出这个诘问,不仅祖国山河"全"都破碎,甚至连帝王陵墓也不能幸免于难,表现了他的无比沉痛,并隐隐地对新朝进行了谴责。
五、六两句,承上联写拜谒皇陵时所见的景象。故京的皇陵不仅树木尽遭砍伐,而且已成了一个牧场,一片荒芜。诗人看到一群群牛羊在园陵内慢悠悠地啃啮着新草;还看到许多达官贵人到皇陵来踏青游春,其中一半都是明朝的旧臣,这些新贵们忘却了家国之痛,恬不知耻地穿着华贵的服饰,这使诗人大有"冠盖满京华"的感慨。诗人出游大江南北,目的就是在于"得人",他说:"古人有言,火尽而薪传。然欲火不息,在于积薪;欲志不灭,在于得人。"(《答南丰李作谋书》)所以他十分看重故京的人事。这一联诗人化用了刘长卿的诗句:"牛羊践兮牧竖歌,野无人兮秋草绿。"(《登吴古城歌》)以明野之无人,非常失望;把"旧卿"与"牛羊"对举,以明"旧卿"之无情,对屈节仕清的官僚进行了无情的鞭鞑。
最后两句,写登台的心情。诗人伫立在雨花台上,念及故都之风物人事,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心里十分沉痛,不知不觉天色已暮。这时雨花台上寒风吹来,耳畔仿佛响起阵阵的江涛之声。这里以江涛喻心潮,表现自己内心感情的激荡。
这首诗题为《登雨花台》,但诗人不写登临所见之山川花木,而是写故京几日萦绕心头的感受,是一首以抒情为主的诗。全诗首联自述行踪,平平而起,颔联反诘一问,陡然高起,中间四句以叙事为主,尾联在叙事基础上抒情,感情深沉起伏,含蓄地表达了一个遗民诗人的心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