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郁贤皓倪培翔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翌年长安失陷,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诏命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四道节度采访使兼江陵大都督。九月,李璘至江陵(今属湖北省)召募将士数万,十二月引师沿长江东下,行次浔阳(今江西九江),闻知李白在庐山隐居,三征李白入幕。李白深怀报国平叛热情,毅然下山。《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即在至德二载(757)正月入幕后所作。整个组诗既有对永王“救河南地”的歌颂,又有“更取金陵作小山”方略的呈献,更有对自己大展鸿图的殷切自许。此选二首均为自抒怀抱之作。
其二一首,前两句写洛阳陷落、人民南奔。“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泛指洛阳一带。“北虏”,指安史叛军,末句“胡沙”亦同。“乱如麻”写出叛军之猖狂、局势之混乱。“永嘉”,晋怀帝年号。晋永嘉五年(311),匈奴刘曜攻陷洛阳,中原人纷纷南逃,安史之乱重演了永嘉一幕。在这社稷危急之秋,有志之士都应挺身出来挽回时局啊!诗的后二句,以假设之辞,抒发自己的一腔抱负。谢安,字安石,原来隐居东山,后出山做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破符坚百万之众,使东晋转危为安。李白尝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此处以谢安自比,表达自己能在谈笑间克敌靖乱的信心。短短四句,却把敌人的猖獗,百姓的南奔,永王的出师,诗人的抱负,一一形诸笔端,展现了一幅时代的风云图卷。
其十一一首。诗人以毛遂自荐的姿态,表现出诗人风仪荦荦的豪迈之气。“试借君王玉马鞭”一句。说得伺等潇洒倜傥!“君王”指皇帝,“玉马鞭”比喻指挥权。“指挥戎虏坐琼筵”一句,把遍地流血的残酷战争诗意化、传奇化,诗人奇想玉马鞭一挥,敌人纷纷丢盔弃甲而降。琼筵之上,谈笑之间,化干戈以玉帛,真正是“谈笑静胡沙”。后二句,诗人以“南风”譬喻永王之师,“胡尘”譬喻安史叛军。“南风”在古人心目中是吉祥之风,相传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熏(温和)兮,可以解吾民之愠(怨恨)兮”,此处用以歌颂永王平叛,重振乾坤,十分贴切,何况永王之师时在南方。一个“扫”字,以极端藐视的神情写出叛军的不堪一击,“静”字反映出平定叛乱、天下宁静之景。末句点出平叛目的,也是诗人愿望,在叛乱平定后西到长安皇帝身边,交还“玉马鞭”。此句似是专在晓谕永王,劝他完成东巡平叛任务后,西入长安,释甲还权。诗人把此句放在组诗之末,抑或有其深意欤?!
过去有人把《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视为李自附逆罪证,认为此是一组歌颂叛逆之歌。其实细释全诗,诗人参加永王军队。完全是为了抗敌平叛。正如《蔡宽夫诗话》所说:“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之时,欲籍之以立奇功,故《东巡歌》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可见其志矣。”这是完全正确的。
谁会逆料,诗人的一腔报国热血竟然换来一场大悲剧。“宗室有潭者,白陷焉”(魏颢《李翰林集序》),诗人入幕不到一个月,肃宗与永王的内战随即爆发,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罪名,被系浔阳监狱,终遭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是诗人报国平叛壮志和理想的忠实记录,它千秋万代向后人昭示着诗人的耿耿忠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