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世友
己丑秋夜,赋角声《苏武慢》一阕,为半塘所击赏。乙未四月,移寓校场五条胡同,地偏,宵警呜呜达曙,凄彻心脾。漫拈此解,颇不逮前作,而词愈悲,亦天时人事为之也
声声只在街南,夜深不管人憔悴。凄凉和并,更长漏短,彀人无寐。灯地花残,香消篆冷,悄然惊起。出帘栊试望,半珪残月,更堪在,烟林外。 愁入阵云天末,费商音、无端凄戾。鬓丝搔短,壮怀空付,龙沙万里。莫谩伤心,家山更在,杜鹃声里。有啼乌见我,空阶独立,下青衫泪。
况周颐
乙未四月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的月份。是年元月日本军包围山东威海卫口;二月北洋舰队向日本投降;三月日本侵占澎湖列岛,由是媾和。举国上下敌忾同仇,而悲愤愁怨与日俱增。作为当时帝都的北京自然警戒森严。据词序,词是四月份的一个深夜,词人在所居宣武门外校场五条胡同闻宵警而作。宵警呜呜,直到天明。在那段日子里,闻警应为常事,而词人所以特地写一个深夜闻警,这是因为他在长时期的情绪掩抑中,这次深夜闻警枨触最深,所谓“天时人事”为之,即为时局所造成,并非有意为之,同时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这其中蕴涵着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形成了“词心”。所以词境真切动人。词人在《蕙风词话》(后称《词话》)卷一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词心也。”深夜闻警枨触,在宵警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即伤时念乱家国之忧的掩饰情绪和沉郁心情。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词心”,所以“凄彻心脾”。词的首韵两句笼罩全阕。
“声声只在街南”,用一“只”字点明是所居附近发生的,声音异常凄厉。“夜深不管人憔悴”,可有两解,由于一向有家国之忧,人已憔悴,深夜警声凄厉,憔悴因而加重了,此其一;警声使人憔悴,而警声无情,呜呜达旦,憔悴为之不断加极。两种解释都含幽怨之情。第二韵三句写更长漏短,警声相与和并,令人凄感,足使人不寐。彀同够。种种情思由此生发。第三韵三句则推开铺写:夜深闻警既不能寐,惟见室内灯光余焰,篆香冷了香也消了,凄凉寂寞的气氛令人悄然从床上惊起。由闻警而不寐而惊起,顿挫有致。她(xiè),灯烛灰烬。这里指余焰。第四韵四句又推开铺写。既悄然惊起,不由自主地想起边地战事,则出户远望,所见者唯残月半珪凄清地挂在烟林之外,显得那样荒凉。珪(guī),玉器。烟林残月,着一残字,固知夜分已深,也给人残缺的意象,“更堪在”又作加倍写法,传递了词人沉痛的感受,令读者产生种种想象和联想:首先是月底山河影本已凄异,何况是半珪残月下破碎的河山影呢?词人虽然没有直接如王碧山那样写:“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眉妩·新月》)但声象景象总是山河破碎,忧时念乱所构成的隐约意象。如果说前片侧重写景,闻警声看残月而深忧,那么后片则侧重抒情。换头“愁入阵云天末”句,由前片景物所生的忧愁,过片更进一层荡开。如果说前片第三韵第四韵句作两次荡开,换头则又以荡开作过片,紧承前片”烟林外”歇拍而来。张炎说:“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词源》)。这里不但曲意没断,还承前片两次荡开,极排荡之致。“愁入阵云天末”是因愁而造之景,极为浓挚。前片歇拍试望烟林残月已是难堪,阵云天末更是愁恨不尽了。阵云是叠起如兵阵的云层。天末阵云在层阴惨结中容易联想到战地烟云,所以言“愁入”。高适《塞下曲》:“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衡。”可见“阵云”句溶注了词人塞外中日交战清兵失利人民罹难的无限悲愁。“费商音”句关照警声,商声在五音中多为肃杀凄清之音。凄戾即凄厉,无端凄厉之音来自战地。著一“愁”字“费”字,词人的内心世界深沉地打开了。我们看过片的第二韵“鬓丝搔短”三句由“天末”远景转向自身,写身世之感。词人在山河破碎,敌人暴虐,人民凄戾下,满怀着一颗杀敌报国悲壮之心,但回视自身,搔搔白发,“壮怀空付”了;又何况“龙沙万里”战地边远啊!“白发”句颇有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垂老不能奔赴沙场报国的忧伤。龙沙,地名。《后汉书·班超传》赞:“咫尺龙沙”。注“白龙堆,沙漠也。”后世泛指塞外。白石《翠楼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词中情景与南宋有相似处,与班超传赞则相反。由此可知,词人闻警而联想到龙沙,因龙沙的遥远又自叹空付壮怀;甲午战争所系的民族安危国家兴衰,对此词人的感慨是极为深沉的。他在小序中实际已经交代。据小序蕙风认为这首《水龙吟》与《苏武慢》同样咏警角声,而前者“词愈悲,亦天时人事为之”。天时人事既指时局,甲午战争的时局自不同于光绪十五年己丑(1890)作《苏武慢》的时局,虽然内忧外患频仍不断,但民族危机国家危难不像甲午战争时暴露得那么严重。因而《苏武慢》还未到《水龙吟》闻警的沉哀悲凉。即《苏武慢》中词人得意之句“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唯有花冷月闲庭院。珠帘绣幕,可有人知,知也可曾肠断”云云,也只猜疑珠帘绣幕闻角声者之肠断。蕙风论词“第一要襟抱”(《词话》续编卷二)。“壮怀空付”也体现了他的襟抱。在不少词中蕙风的襟抱都有所流露。同调吊南宋刘师勇云“画饼偏安,醇醪末路,壮怀空负”(《词话》续编卷二)。一例沉痛而俱见其襟抱。词人当时困坐危城,既不能报效祖国,甚且有家而归不得。这又透过一层写了:“莫谩伤心,家山更在、杜鹃声里。”“莫谩伤心”指“壮怀空付”的伤心,而更伤心的还是“家山更在”“行不得也哥哥”长啼血的杜鹃声里。这种透过一层写的笔法,能使艺术思想扩展和深化,与一波三折同工,谓之一波三折也无不可。项鸿祚的《忆云词·水龙吟》秋声同韵句云:“莫便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可以参证。家山既然归去不得,那么只好困在京城过那闻警的恐惧生活了。按传统有家而后有国,家乡为本,俗称落叶归根,《楚辞》则云:“狐死首丘”。知此,“壮怀空付”就“莫谩伤心”了,而最伤心的正是“家山正在,杜鹃声里”;而身世之感,家国之忧自不能已。结拍便是记啼鸟以见意的,是以情结的幽邃细密的抒写。惟有惊惧于离乱的啼鸟与我相伴,才知我孤寂地独立空阶,万感横集,不自禁地流下青衫清泪。青衫,一般为官职低微者所著。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蕙风光绪五年己卯(1879)中举后任内阁中书亦官之微者,所以有“下青衫泪”之悲。
全词所写因闻警而惊起,因惊起而对外界景物枨触,因枨触而归复心理活动,层迭排荡,往复回环,极言情深细之致,而不离身世之感家国之念。把中日甲午战争时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从深沉的层面展示出来,悲痛沉郁洵为时局的词史,而且以独抒性情出之,体现了“即性灵,即寄托”的原则。同一时期所写《摸鱼儿》咏虫亦然,虽一虫之微而寄意重大。结拍云:“愁谩诉,只落叶空阶,未是消魂处。寒催堠鼓,料马邑龙堆,黄沙白草,听汝更酸楚。”吴征铸《晚清史词》云:“甲午事极,和战之议纷呶,《蕙风词》有一词纪之”云云,蕙风情思如此,襟抱如此,王国维以为蕙风“长调在清真梅溪间,而沉痛过之”。(《人间词话》附录)我谓蕙风词得清真之浑,又有梅溪的清绮,至其密丽飞动则有梦窗的沉力独往,其沉痛处亦以梦窗为近。观所析词可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