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芒
会稽南镇夏王封, 蔽日腾空紫翠重。
阴壑烟霞辉草木, 古祠风雨出蛟龙。
玄夷此日归何处, 玉简他年岂再逢?
安得普天休战伐, 不令竹箭困输供。
刘基
在夏禹王时,曾把浙江杭州东南一带划归“扬州之域”,并改称苗山(一作茅山)为“会稽山”,地名“会稽”。会稽之名自此始,虽屡有变化但一直沿用到1912年,民国后废府为县,才把山阴、会稽两县台并为绍兴,位干会稽山北麓。这一带是大禹治水经常活动之处,所以绍兴近郊有禹庙、禹陵等纪念夏禹的胜迹。
刘基此诗可能是他弃官归隐家乡,在绍兴南望会稽山有感而作。当时在元朝的统治下,国事蜩塘,民不聊生。刘伯温关怀民瘼,不甘与暴虐的统治者合作,而弃官归隐,这是可以想见的。其实他心怀天下,欲拯民于水火,一腔爱国忧民的热血盈沸于中,那还“隐”得下来,无非想待时而动。这就是他写此诗的时代背景和感情基调。
第一句讲的是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雄镇于城南的会稽山是当年夏禹王所封。第二句则从宏观角度,状其雄伟之姿和绛紫青翠逶迤重迭的景色。一虚一实,把读者的目光从浑茫的时空,引入山峦耸簇的阔大景观,气势磅礴,给全诗定下基调。
颔联写的是会稽山具体景色。山谷里云烟霞彩掩映叆叇,使草木也增添了无限光辉,风晨雨夕,古祠似乎总有蛟龙出没其间。夏禹当年为使黎民不受洪水灾害,历尽千辛万苦,功垂后世。古祠当是指禹庙。每当风雨之际,人们似乎还能看到禹王劈斩蛟龙的壮景。第四句承应着第一句,也暗示了作者所要强调要倡导的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大禹精神,从而引出后半首诗的主旨来。
在阴阳五行学中,玄为北方,玄夷就是指元朝蒙古贵族统治者。玉简,仍然是大禹的故事。晋王嘉《拾遗记·夏禹》载:大禹治水凿龙门时,有一人面蛇身之神,探玉简以授禹。简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给他量天度地。大禹就用这玉简平定了水土。此诗颈联均以不定的语气出之:今日元朝统治者将要走向何处?人们能不能再得到量度天地、平定水土的玉简呢?其实这正是作者雄心壮志所在,语气不定,更强化了他待时而动心情的紧迫感。
末两句水到渠成,说得很明白:怎样才能使天下停息战争,那时候,会稽山的竹箭也不致无法供应了。古代箭杆用竹制,而会稽山多竹,《尔雅》上说过:“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末句写竹箭输供,一来是作为拯民于水灾的典型事例,其实停止战争,百姓获救。岂仅停供竹箭而已;二来又扎扎实实地回到“会稽”这个描写的对应物上去,使全诗前后呼应,意脉贯通。其实,写会稽是为了写大禹,写大禹是为了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正是要用大禹精神,扫除玄夷,拯救黎庶,停止战伐,平定天下。本诗意旨鲜明、结构严密,意象深切,是抒发爱国壮怀的一篇精心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