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州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释】

(1)此诗写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当时作者出使金国,途经北宋故都汴京。题下作者原注:“南望朱雀门(汴京正南门),北望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皆旧御路(专供皇帝使用的街道)也。”州桥:正名天汉桥,在汴京宫城南,建于汴河上。详见《东京梦华录》:州桥“正对于大内御街,……皆低平不通舟船,……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御路,即御街,由宣德楼南去,经州桥,直通朱雀门。“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按以上皆北宋未陷金时情况,可见梗概。四十余年后,范成大出使至金,途经故都时,其繁华不再。

(2)天街:即题下原注的“御路”,也可理解为泛指京城的街道。

(3)父老:指已经年迈的北宋遗民。也可理解为上了年纪的汴梁百姓。等驾回:盼望宋朝皇帝回汴京。驾:皇帝乘坐的车子。

(4)失声:泣不成声。询:探问、打听。使者:指出使金国的作者一行。

(5)六军:周代天子统率六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以后即沿指“六军”为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赏析心得】

南宋乾道六年(1170),高宗赵构养子赵昚(慎),是为孝宗,继位已经九年了。他比其养父顾点廉耻,有点“出息”,屡想收复河南“陵寝”之地(连祖宗都“睡”在失地上,岂不丢脸),并想收复那奇耻大辱的跪拜受书礼节(即南宋皇帝要跪接金国皇帝的授书)。为此,孝宗打算派李焘和范成大前往金国交涉。李焘吓得说:“这岂不是要葬送我!”不敢承接。剩下范成大一人,以“祈请国信使”、资政殿大学士名义,慨然前往。出使中,他坚贞不屈,“词气慷慨”,几欲被杀,“全节而归”。出使途中,范将见闻感受写成七十二首绝句及《揽辔录》一卷,反映了沦陷区百姓对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南宋收复国土的热切期盼和重见天日的渴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本人强烈的爱国情操。《州桥》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作者将“州桥”作为题名,以“天街”为特写镜头,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这里曾经是当年北宋皇帝车驾经行的御路,两边御廊曾许市民买卖交易于其间,两旁御沟水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间,百花盛放,望之如绣。它们象征着北宋王朝的威严,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大宋王朝的锦绣山河。可是现在满街是横冲直撞的金兵铁骑,百姓是忍气吞声、屈辱生活,街市是百业凋敝、萧条冷落。沦陷区的父老兄弟翘首盼望、年年等候宋朝官军打回汴梁,宋帝车驾重回天街。“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作者出使经过沦陷了的故都,最为关心的是遗民们的心声。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虽有接伴使同行监督,但当接触失地汴梁百姓时,从其眼神面色、举手投足之间,他心领神会,完全能感觉到沦陷区人们的处境、心情和盼望。他们中的多数都是忍泪吞声,用急盼眼神无声询问,内中也有大胆的,冒着生命危险、乘隙悄悄地问:“几时真有六军来?”这轻轻的一问,如千斤重锤敲打着作者的良心,激起了无限的羞愧、感慨和悲愤!这轻轻的一问,叫作为使者的作者无言以答,却刻骨铭心!若干年后,陆放翁才代为回答:“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这首诗,视角典型、以点代面,用“州桥”贯穿今昔,连接南北,亡国之痛、失土之恨,赵家天子与黎民百姓,感受与对待天壤之别,真叫爱国者痛,苟安者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