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1)王孙:对富贵人家子弟的泛称。蓬蒿:指蓬草和青蒿,均为两种长势较高的野生杂草。
(2)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近鬓毛:欢度节日的人们,将菊花插在鬓发之旁。
(3)瓦松:一种生于屋顶、瓦楞之间的野草,它形似松,实非松,既无观赏价值又无实用价值,俗称“瓦松”。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咏物诗,又是作者一生的自画像。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诗一开头,作者就以揶揄的口气说,你们这些富家子弟,莫要把菊花看作蓬蒿一类的野草啊,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男女老幼个个都要采摘一朵,把它插在头上,贴近鬓毛,表示喜庆啰。这是因为,唐末统治者崇尚浮华,不种稻黍栽桃李,不用人才喜浮夸,因而,王孙公子们也就趋而从之,专喜鲜艳奇葩,而弃梅、兰、竹、菊这些幽幽淡泊花木于不顾。所以,作者故意以诗讽之,与他们唱唱反调。“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三、四句陡然一转,作者点出菊花特点,写出其淡泊姿质,表白自己胸怀。当霜雾打湿大地,鲜艳桃李早已凋谢多时,在荒郊野外的池边岸上,菊花却迎着朝阳微笑开放,它们的花瓣满含晶莹的露珠,默默地在秋天中散发淡淡幽香。作者最后表白:从来不羡慕那些高高迎风摇曳于屋顶之上的瓦松,它们“高不及尺”,却占据高位;根基浅薄、“下才如寸”,却张扬过世;它们形酷似松,却全无松的质量。一句话,瓦松“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唐末就是在用人上重用“瓦松”,而摒弃“菊梅”,从而加速了它的衰败消亡。
这首咏物诗,通篇无一菊字,而处处写菊,本色笔墨、淡淡写来,菊的淡雅品质不言而喻。以菊喻人,淡泊处世、德操坚守,这就是诗人郑谷一生的自画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