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借物怀人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此词借着桃花这条咏物的线索,或明或暗地叙述了一段恋爱故事。……它是借物以抒情,借物以怀人。比之崔护那首结构较简单的七绝诗来,别有一种委婉的风情和绮丽的文采。(《唐宋词鉴赏辞典》杨海明评语)
【词例】
六州歌头
韩元吉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解析】 这首词以咏桃花为线索把叙事和抒情贯穿起来。词上片开头写东风特意先吹上桃树枝头,接着以拟人之笔写桃花娇美倚朱扉,词人大概恍惚若见伊人吧。今时见到桃花如此,他不禁忆起一年前桃花初绽,如少女“隐映新妆面”,开在“临水岸”,那时“春将半,云日暖”,桃花夹岸,顺斜桥而转,一直到城西。至此词人着意写桃花,然而在桃花之后似乎藏匿着什么,接下去,故事便发生了。那是绿草软软、莎草如茵时,词人驱马至遍布桃花的垂杨渡口,他急忙勒马停下引起一阵马嘶,他看到了什么?伊人在凝视着他,一笑嫣然,她的脸上薄薄拂着胭脂,不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吗! 他们就这样伴着鲜艳的桃花相识相恋了。他后来曾去访她,可她却仅从绣户偷偷地望着情人,咫尺天涯,真是情依依而无限怅憾。下片开头则写词人今时旧地寻人不见,只见昔日他们携手观桃花处(这暗示他与她“绣户曾窥”后,终于如愿爱恋),如今是“香如雾”,而且落红随步,他多么珍爱这桃花,于是尽怨这春光为何迟暮了。词人苦苦寻人不见,他“消瘦损”却 “凭谁问”?这些只有桃花知道,可桃花依旧,而伊人不见,物是人非,今昔之感,他落泪了。看着那识归旧巢的燕子,尽管烟雨中仍双双伴飞,可是她在哪里呢?他愁思衰老,在这长好的春光中,梦想见到她。然而他这如 “前度刘郎”(刘郎,暗代桃花,兼用刘晨、阮肇天台桃源洞逢仙女之典)的重归之人,象过去那般美好的境遇能有多少呢?想起这些,那桃花都在为他悲伤。他长久立在旧地,直至暮霭茫茫,他还望着那夹岸桃花,恨不得直望到桃花源头 “武陵溪”!当他恍然如梦而醒,只有哀叹 “往事难追”!
可见全词写今见桃花而忆昔日桃花时与伊人相识相恋,今寻旧地桃花依然而伊人不见,苦寻不得,只有泪溅桃花,于是抒写痛苦而失落的情怀。词中咏桃花是条线索,用它贯穿叙事和抒情。由于词实质上是一种抒情诗,受体裁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细完整地叙事,可是词人又需要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怎么办呢? 于是词人 “或明或暗地叙述一段恋爱故事”,为什么这 “或明或暗地叙述”又能联成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呢?原因就在于词人用咏桃花这条线索把断断续续的故事情节串联了起来,于是读者通过联想形成生动故事,而词人所抒写的怀人之情也即此而发,并强烈感人。可以看出,咏桃花这条线索起着很大作用,若没有它,则词不能或明或暗地叙事并在此基础上抒情,即使是勉强写来,也会杂乱无章。因而咏桃花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不仅辅助完成了叙事抒情的任务,还使得脉络清晰、结构自然完整,有浑然一体之感。
再说词中咏写桃花,意在借物怀人。词人钟情依恋桃花,视之知己,他的思情宛如桃花,而桃花更宛如伊人,撩人情思。这样的咏物实际上是寄情托义于物了,词人是在用桃花象征伊人乃至思情。这种象征手法的好处在于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在作品中以生动的画面诉诸人的联想,是化抽象为形象,是符合文学的形象思维规律的。其次是象征物 “桃花”所表现的意义既与作品主旨密切相关,又有一定距离,因而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若合若离、亦虚亦实的朦胧之美。这样在作者是婉转表情达意,在读者则感到隽永含蓄。另外此词的象征物 “桃花”运用于象征词的主要叙事抒情形象并贯穿于始终,在词的开合、照应中起到关联作用,使得作品结构自然完整。运用象征手法,要求象征物与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意义有相近、相似或相关之处而可以引起联想。这首词以桃花象征伊人乃至情思,有其渊源。《诗经·周南·桃夭》 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兴美貌女子。崔护 “人面桃花相映红”诗句更使 “人面桃花”密切联系在一起。这首词以桃花为象征物,借咏桃花而叙事并抒情,桃花贯穿全词始终,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使人倍觉亲切地沉入美感享受之中。
这首词以咏桃花为线索而叙事抒情,并运用了象征手法,因此它比单单咏物或一般借咏物抒情之作结构复杂,内容含量也大。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是借咏杨花而拟写思妇之情。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借咏杏花抒写自己的离情哀恨。姜夔《暗香》 则是通过咏梅花而抒发怀思旧人之情。至于周邦彦 《瑞龙吟》(“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则以桃花映衬抒写怀思伊人的伤离意绪。联系比较来看,也可以看出韩元吉这首词也是受到了它们影响的,然而词人有所创新,这首词的结构和所运用的象征手法是超乎一般诗词之上而比较接近于散文了,因此也是成功而高妙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