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透一层写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抒情类·透一层写法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周邦彦《夜飞鹊》)至“花骢”两句,则马且“行迟”,人意可想,透一层写法,一语可抵千万。以“意”字替代无数言词,极简括,极恢廓,是省字妙法。(陈匪石《宋词举》 卷下)

【词例】

夜 飞 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银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郗歔酹酒,极望西天。

【解析】词人在写作时,有时候各种情感千丝万缕汇集在一起,或者是情感深沉郁结在一起,一时难以直面表达清楚,于是就放开它不写,借一地步说话,不露声气地把那种复杂的情怀外化到其它事物上去,通过对这种含情之物的观照,表达出作家没有明说的那种复杂的感受; 或者在描写事物过程中,有意丢下这一面不写,去写它的另一面,通过另一面透视出这一面来。这就是透一层写法,用前人的话来说,叫做 “偷意”。这种写法,用笔巧妙,能以极洗炼的笔墨,传达缠绵悱恻、幽深绵密之情绪,言在此而意在彼,在不言之中,让那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感受和精神越发显得满纸风神,建构出情藏于景的境界,使读者在情景交会的欣赏中,感到余味不尽。陈匪石这里所击赏的美成词 《夜飞鹊》,就是用透一层写法,构置了深邃浓密的情境,文字简括而意蕴恢廓。

词的起笔从送人处写入,“河桥”“良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绘制的是凄清冷落的远景,为全词涂抹出寥廓而苍凉的底色,同时也暗示了抒情主体惋惜痛失的情绪。“银盘”、“斜月”、“烛泪”、“凉露”,是景语,因其皆是带着凄清情调的事物,因而又都是情语,暗示出离别时忧郁的气氛。“烛泪已流尽”句,是化用杜牧 《赠别》 诗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 “烛泪”暗示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无尽忧伤和不尽思念,这显然是 “偷意”笔法,也就是透一层写法,这较容易看出。下面的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纯用虚拟之笔,借马解人意而行迟的 “含情之语”来写上文搁下的离愁别绪,文字简括而意蕴深沉,颇耐寻味,这当然也是 “透一层写法”了。本来,开篇即说送人,是离别,且当时之景凄清,情境当是悲凉的,若按常例说,接下去应写此情境之下离人的凄苦。江淹 《别赋》 中曾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时双方的心态自然复杂: 不忍别离而又要别离,不欲言笑却又强颜欢笑,长亭短亭终须有别……这诸般说不清说不出的情怀,自然还是借一地步说话的好,用 “第三者”去让你自己意会,这就是用笔巧妙了。这里周邦彦用马去行迟这一特定景象来写离愁别绪,形象、耐读,有 “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它至少包含有两层意思: 马去行迟,人意可想,此其一; 马且如此,人何以堪?此其二。词人以马之行迟掩人之难别,笔法轻妙,言简意丰,使惜别之情绵密浓厚,流洒无穷。尤其是 “花骢会意”中的 “意”字,用得韵味悠长风情十足: 其中有 “举手长劳劳,二人同依依”的惜别之意,也有 “楼前流水,也应念我、终日凝眸”的相思之苦; 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伤,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默祝……确实是 “简括”之笔载 “恢廓”之思,“一语可抵千万语”。

下阕翻转笔触,写送行归来途经别地而难觅故人的惆怅茫然心理。较之上阕的送别,从广义论之,这也是 “透一层”写法,只不过所 “透”之层面由句扩展至片,在时间的滑动和流转之中形成一个承接而有变化、复迭而又推进的词境,从 “另一面”的描写之中使 “这一面”的别情愈益绵长幽深。

换头三句,是感受与处境的补说,承前启后,用笔极其变幻,所以陈洵 《海绡说词》 云:“换头三句,将上阕尽化烟云,然后转出下句。”下面的“何意重经前地”几句,用意哀怨,将分别后词人的惆怅、痛惜、迷茫、恍惚的心态十分逼真地写了出来。“遗细不见,斜径都迷”两句,又是透一层写法。“遗钿”即指花细,是女子的面饰,可见词人送别的是一位姑娘了;“斜径都迷”,连当时送别的道路都已迷失了,可见离愁之深、相思之甚了,这是对上片送别时心情的追写。如此,则上下阕之间意慨相连,离情回旋往复,词境浓郁。“兔葵燕麦”几句,充满物故人非的苍凉之感,用幻觉的形式,把残阳下人影、兔葵燕麦之影被拉长的景象凸出,与上文的“遗钿不见,斜径都迷”相呼应,补足词意,可谓虚虚实实,幻中有幻,虚而更实; 吐吐吞吞,吞中又吐,把离愁别恨又推向了深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