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通首写景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通首写景,别是一格。字字矜炼,“归燕”二句宛似宋人诗集佳句,虽不涉人事,而景中之人,含有一种闲适之趣。“摇扇”句虽有人在,只是虚写。(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词例】
浣 溪 沙
周邦彦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碎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月弄微晴。
【解析】词乃别是一家,以抒情为要旨。但词又讲究蕴藉,抒情贵含蓄委婉。尽管在洋洋大观的宋词艺苑中,不乏直抒胸臆而又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借景抒情却是许多词家共同的艺术追求。周邦彦的 《浣溪沙》 则通篇写景、融情入景,另辟了一条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蹊径。这首词共六句,句句写景,词人以活泼、明快的笔墨,写了翠葆、竹径、新荷、雨珠、曲阑、池亭、风、归燕、水、鱼、柳梢、残日等夏日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素朴而秀丽的仲夏晚景图,绚丽多姿,令人心醉。
画面上雅致优美,情趣盎然。动静相生,异采纷呈。有翠竹、绿荷、碧水、玲珑剔透的雨珠,红漆的雕阑,五彩的池亭,一轮残阳挂在柳枝梢头,红绿相映,显出无穷生机。彩卷上不仅有静态的竹径、曲阑、池亭,更有新荷出水的涟漪,晚风中匆匆归来的飞燕,还有映照在水中的摇动的扇影、惊惶的游鱼。这样五彩斑爛,动中有静,静中见动,相映成趣。这种看似纯客观的景物描写,却景中有人,景中见情,不仅可以透视出词人对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的赞颂和热爱,而且不难品味出词人的闲适之趣。显然,词人把自己难以言传的情怀巧妙地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这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最大的特色。“虽不涉人事,而景中之人,含有一种闲适之趣”,近人俞陛云的这一评断非常精辟。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的这一论断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而周邦彦的这一曲 《浣溪沙》 堪称寓情于景的典范之作,“其摹写物态,曲尽其妙”(强焕 《题周美成词》) 。从这一幅景物画面上,我们可以窥测到词人的情态。在夏日的傍晚,一位风流才人在竹影斑驳的林荫道上漫步,竹径尽头是一汪碧水,词人沿着九曲回环的雕阑一直走到水中央的小池亭中。这时,他看到碧绿的新荷破水而出。也许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吧,水珠四溅,琼飞玉舞。夸张的动态描写反照出词人心境之恬静。刹那间,天色向晚,归燕掠过水面,寻找巢穴。由于晚热灼人,词人展开折扇,随意挥动,倒映水中,不料却惊动了游鱼,激起了水花。戏水惊鱼再次反衬出词人心理的平静。这时,纵目远望,一轮血红色的残阳挂在柳梢树头,正面点明了时间,同时留下了无穷的韵味。前贤论周邦彦的 《浣溪沙》“含有一种闲适之趣,”极是。但从结句看来,词人的心情除了 “闲适”之外,似还有一种难言的惆怅。“柳梢残日弄微晴”就传达了这种难以捉摸的意蕴,从 “残日”,“微晴”这两个词的感情色彩中,就多少令读者领悟到词人心中的涟漪。而这种内心的波动,与水面的波动互为表里; 内心的涟漪外化为新荷出水,扇影鱼惊的微波,构成了含蓄深沉的意境。显然,词人匠心独运,写心情的 “闲适”,宁静,恰恰是为了烘托这种微妙的波澜。
寓情干景,前人多有佳句,柳耆卿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寄离愁别绪于词中,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历代传诵不衰,夏敬观手评 《乐章集》云:“耆卿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清真 (周邦彦) 效之。故学清真词者,不可不读柳词”,准确地评价了二者的承传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周邦彦通篇写景,实为后来居上,这是一种艺术的创新。这样的词章具有含蓄美,朦胧美和淡雅美。由于词人构思巧妙,选取富有特定涵义的景物来表达情愫,耐人寻味,余韵悠长。避免了刻露,肤浅之弊;且具有较为深厚的审美内涵,不同修养的读者都能得到程度不同的审美感受。写景一般不须用典,文字浅近,而表达的情韵却十分丰富。看似浅易,却可以品味出言外之趣,自有一种诱人的艺术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