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杨夔
梁武平齐,尽有其内。获侍儿十余辈,颇娱于目。俄为郗后所察,动止皆有隔抑。拗其愤恚,殆欲成疹。
左右识其情者进言曰:“臣尝读《山海经》,云以鸧鹒为膳,可以疗其事,使不忌。陛下盍试诸?”梁武从之。郗茹之后,妒减殆半。帝愈,神其事。
左右复言曰:“愿陛下广羞诸,以遍赐群臣,使不才者无妒于有才,挟私者不妒于奉公,浊者不妒其清,贪者不妒其廉。俾其恶去胜忌前,皆知革心,亦助化之一端也。”帝深然其言,将诏虞人广捕之。会方崇内典,诫于血生,其议遂寝。
——《全唐文》
〔注释〕 内:皇帝后宫的女子。 动止皆有隔抑:一动(一接近那些侍儿)就会受到阻隔抑制。 拗(yù)其愤恚(huì):使他压抑着怨愤。 疹(chèn):通疢,病。殆欲成疹:几乎要气出病来。 《山海经·北山经》:“轩辕之山……有鸟焉……食之不妒。” 盍(hé)试诸:何不试一试呢? 茹:吃。 愈:这里指心情好了。 神其事:以为这件事很神奇。 广羞诸:大量做这种美味的食物吧。 去胜忌前:排挤忌恨超过自己的人。 虞人:掌管田猎的官吏。 内典:佛教经典。 寝:止息。
妒忌不是药方所能医治的,作者却异想天开地虚构出疗妒的特效药。揆之史实,梁武帝推翻南齐政权建立梁朝,是502年的事,而郗后还在萧衍任南齐的雍州刺史镇守襄阳时的499年就去世了,皇后的称号是后来追封的,可见这则止妒的故事纯属杜撰。其目的是借以发抒对嫉贤妒能这种社会现象的愤慨不平。
据《唐才子传》记载,杨夔“工诗文,名称杰出”,却一辈子没有做过官。在封建社会里,不论是不愿做官还是做不上官,都会有满肚子牢骚,其中又必然包含有对嫉贤妒能的愤懑。作者自然是为了宣泄愤懑,以求得内心的平衡。但他没有大声疾呼,而是极力将之净化,把痛心的眼泪融进淡淡的微笑里,用幽默风趣的笔调不动声色地款款叙来。从夫妻之间的妒忌,借《山海经》中记载的止妒偏方,轻松自如地用以疗治政治方面的妒忌。他先煞有介事地肯定这个偏方对治疗夫妻之间的妒忌有很好的疗效,接着又满有把握地叙说用这种偏方来使嫉贤妒能的人洗心革面,必将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他所渴望的,是有才能的人不受欺压,奉公的人不遭暗算,清廉的人不被排挤;而无才、挟私和污浊贪墨的人能懂得,排挤忌恨超过自己的人,是可恶的行为。可想而知,作者是融入了切身的感受的。在封建社会的官场里,从来是清廉奉公的官少,而污浊贪墨的官多。唐末风雨飘摇,正是唐王朝彻底覆灭的前夜,官场的黑暗自然更是不问可知了。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又怎么能不痛心疾首呢!可是他很聪明,没有硬做迂腐的结论。他不谈这种疗妒方的疗效究竟如何,而点到梁武帝崇信佛教,劝阻杀生,就戛然而止,不了了之。很显然,他知道药膳治不了嫉贤妒能的恶习,也无意开这种荒谬的药方。他只是舒愤懑,同时给后人留一道深刻的思考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