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是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注释〕 惠子:惠施。与庄子同时,曾为梁惠王相,他和庄子既是论敌又是朋友。 方:正在。箕踞:两腿岔开像个簸箕一样随意地坐在地上。 人:指庄子之妻。长子:养育子孙。 概:即慨,叹息。 生:生命。 形:形骸。 芒芴:音义同“恍惚”。 偃然:安静地。巨室:天地之间。 噭噭:哭喊声。 不通乎命:不懂得生命的运行规律。
此段文字出自《庄子·至乐》,旨在探讨生死的真谛,并借以讨论何为“至乐”。儒家对生死问题讳莫如深,孔子曾对弟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固然是勉励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好地解决“生”的问题,催人奋发,教人向上,但同时也将生死的问题悬置起来,启人疑窦。面对战国中叶以来攻战不息,充满血腥和杀戮的社会现实,庄周在感受到生命脆弱性的同时,借助对自然之道的体悟完成了对生死问题的独特解答。如果破除了人类自我中心论的魔障,人其实与万物一样,无所谓贵贱,都要经历生命的过程。人之生也,为气之所聚,人之死也,复归于自然。故生也何欢,死又何哀?因此,妻死而有惊世骇俗之举,就连聪明的惠子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好心赶来吊唁,他却鼓盆而歌!还硬邦邦地讲出一番道理来,倒像是别人来吊唁对他的妻子是一种侮辱。多么具有反讽的意味啊!在庄周看来,活着,在世间行走,所谓的“至乐”不是世俗所追求的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等养形之具,也不是来自于富贵、长寿、权力所带来的虚幻荣光。“至乐”是人超越了世俗的人间社会,透破了权势尊位、功名利禄,破除成心,达到心灵的虚静和恬淡,与自然亲近无间,顺应阴阳六气之辩,臻于精神的自由境界。
此段为文之妙,妙在借惠、庄一问一答说出,一顿一挫间,有吞云吐雾、回环往复之美。惠子之言,写尽世俗之滞碍与无趣;庄周答语,毕呈至人之洒脱与高迈。不经意之间,将哲理娓娓道来,饶有兴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