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龚自珍
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
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
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
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危机四伏,内有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外有列强环伺虎视耽耽。几千年的封建大帝国,就像根基动摇的老屋,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浩浩秋风,漫天暮气,四面八方向它袭来。可是,屋子里面的人却自认为安稳得很,朝廷上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官僚们也多做着泱泱大国、皇基巩固的美梦……。只有极少数头脑清醒、目光远大的人,才能够感受到这“秋风”、“暮气”,指出所谓“盛世”的实质乃是“衰世”!龚自珍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而且,是较早指出这“暮世”实质的一个。
龚氏一生困守场屋十一年,先后六次参加会试,方得三甲第十九名进士。这首诗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这一年,他二十九岁,第二次参加恩科会试,再次失利,南返时,已是秋天,途经富庄驿,与周仪(字伯恬)唱和,题诗于驿壁,表达他的心情,以及对国事时势的忧郁。
“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回顾亲身经历的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诗人禁不住发出一声浩叹,这浩叹正如杜安世所谓“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的怅惘失望。但是,他并没有因失败而一并失去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学问、见识都是独步一时、自成一家的。而也许正因为是“自一家”,他才屡次落第。“莽无涯”三字把时间延伸到无限遥远的未来,含有极大的感慨,沉痛低徊;“纵横”则又把时间向历史深处推溯再向未来延伸,同时又把现在的一段拓宽,大有纵观古往今来、横视天下当代的气概,充满无限的自信,深沉坚定。这两句一果一因,一叹一转,已经蕴含了全诗的大意。
“秋气”二句是全诗的警句,表面是描写彼时彼地所见之景与物:秋天来了,堂内的燕子还安卧不动;暮色苍茫了,路旁的乌鸦依然痴恋夕阳而不归巢。实际上,只要稍微联系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两句诗所隐含的深层意义,那时的清王朝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秋风衰飒、暮色浓重的局势中,眼看着就有被吞没被覆亡的危险,诗人一路上或许就有许多这样的见闻。而全国上下,仍像堂内燕、路旁鸦一样,都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燕是候鸟,秋冬之际必须南迁,否则,北方的冬天将冻结它的生命;鸦也得在天黑之前归巢,否则将遭遇“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曹操《短歌行》)的难堪。而诗人笔下的燕和鸦,居然感受不到秋风、暮气的侵袭,感受不到冬天黑暗死亡覆没的气息,他怎能不为之哀叹、焦虑!“夕阳”、“暮鸦”意象,常见于古诗词中,如温庭筠《春日野行》诗:“鸦背夕阳多”,又如吕本中《浪淘沙》词:“夕阳又送栖鸦”,确有实写景物之义,但这里的“夕阳”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一类,与“秋气”一起,成为王朝渐趋衰落的象征。这是诗人的深忧,也是他政治家的敏锐,先觉者的悲哀,“自一家”的具体表现。
“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这两句意思比较晦涩、模糊,大意是说:天生丽质而不愿以姿容媚俗的绝色女子,是得不到人的宠爱的;根底深厚而不能绽开鲜花笑脸迎人的参天古木,也不会得到众眼的赏睐。“东邻”“嫠老”似合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天下之佳人……莫若臣东家之子”及《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等典故,却又难以指实。这样就导致对诗句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分歧。“东邻嫠老”、“古木根深”作感慨解可,作自负解也可;“难为妾”、“不似花”作伤心语可,作矜持语也可;就主体言,作诗人的自道看可,作为对方设看也可。联系全诗及其创作背景,应该说,这种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而只有同时并存才是较为合理的解释。诗人才华出众,思想敏锐,“常为大国忧”,但因为不愿趋时媚俗,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赏识,一再落第,现在面对周这个理解他的人,其内心活动的丰富、复杂是可以想见的,自伤自负、自怜怜人,种种情感交结一起,难分先后主次。这两句照应首二句,是全诗所有情结的绾合。
“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是说他想望着有朝一日像飞鸿那样高翔远翥,退出名利场的追逐,伴着美人和佛经,度过自己的一生。“何日”是一种期盼的口吻,而“葬”则语含酸痛。冥鸿遂迹,美人经卷,似带着一定的哲理和玄义,予人某种启迪,但同样扑朔迷离,难以指实。
这两句自是愤激话。其实,由唐至清一千余年有关科举的诗中,最不能当真的就是落第诗的结尾两句。不管它是怎样的激昂慷慨,还是怎样的意志消沉,都只是一时冲动。拿龚自珍来说,虽然从这一年开始他“收狂向禅”,但并未真的一生礼佛成为高僧,况美人与经卷也是难以同时捧置在手的;这一次失败后他又多次赴举,直至一第,也并未真的“鸿飞冥冥”成为世外高人。这是他的矛盾和不幸,也是时代的悲剧。在“秋气”、“夕阳”中,他空有救时扶世而“自一家”的心与才,却没有施展怀抱的时与世;他预感到“堂内燕”、“路旁鸦”的危险,却只能希望像“冥鸿”那样独自离开,这不也正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先觉者”的写照?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落第后的复杂心情和感慨,但由于凝聚了他自身在“名场”中的阅历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充满迟暮衰飒氛围的社会环境,“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二句十分精警形象地勾勒了当时人醉生梦死、愚昧迟钝的精神面貌,“秋气”“夕阳”二词遂成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象征和概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