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滩·徐釚
万壑千峰送客舟,槎牙怪石水交流。
岭猿莫更啼深树,只听滩声已白头。
这首诗写赣江十八滩的惊险,重点在后半写滩声怖人两句。前两句概述舟行十八滩的景况,着重渲染环境,为突出滩声可怖这一主题积蓄气势,全诗层次井然,值得一读。表现手法上,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赣江上流在赣县至万安间,有险滩十八。在赣县之九滩为:白涧、天柱、小湖、鳖滩、大湖、铜盆、落濑、青洲、梁口,在万安之九滩为:昆仑、晓滩、武朔、昂邦、小蓼、大蓼、绵滩、漂神、黄公。十八滩水性湍急,以黄公滩为最险,“黄公”音近惶恐,故又有“惶恐滩”之称。大诗人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谪迁惠州途中,有《八月初七日入赣过惶恐滩》诗,中有句云:“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又云:“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十八滩水势之险恶,概可想见。
首句“万壑千峰送客舟”,写赣江两岸峰峦崖壑,重叠起伏,层出不穷。舟行其间,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使人有接应不暇之叹。次句,“槎牙怪石水交流。”(槎牙:意谓纷杂不齐。)这句写江上滩多水险,错杂纷乱的怪石,盘踞江流之间,促使水势旋回交流,一不小心,便有覆舟的危险。苏轼《江上看山》诗云:“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写的是涪江一带的山势。这里用“槎牙”形容十八滩的怪石,可见这些怪石,也确实惊人。以上两句是实笔实写,已经写了所见之崚峋怪石,以及湍急旋回的水势。
后两句“岭猿莫更啼深树,只听滩声已白头”,是实笔虚写,是抒情的笔墨。意谓如此险恶的滩声,令人心惊魄颤,人们只要听到这可怖的声音,不须再听到岭猿啼于深树的凄厉之声,就会在惊恐之中感到自己是已经头白了。从作者的诗句中可见十八滩两岸的崇山峻岭的深树之中,一定也时而听到岭猿的哀啼之声,使人有“猿啼三声泪沾裳”之感。这滩声已经可怖,再加上猿啼之声,人们就更难生受了。作者在这里用了祈使语气,警示岭猿莫在深树之中再行哀啼,因为单是滩声的险恶,已经足够使听者顿感衰老了。滩声、猿声都是实境所有,滩声可怖,猿声凄哀,作者只安排虚笔,并没有正面描叙,但给人在思绪上引起的实感,却是很强烈的。人们可以想像出这滩声如崩崖、如裂石、如深山虎啸、空谷雷轰、如潜蛟怒吼、如苍鹘夜叫、山魈晨啼、如千军搏击、万马奔嘶,阴云为之掩抑,飞瀑为之凄哽,苍山为之惊悚,白日为之西匿,舟经其间,篙师失色,恶浪争喧,急湍撞击,迁客为之惶恐,行人为之战栗……。但作者并不这样绘写,只在诗中插入岭猿一句逆提反衬,只说听此滩声已堪使人头白,可谓善于以简驭繁,以虚驭实,惜墨如金,而又确能显出文字之魅力者。沈德潜尝评此诗云:“中间插入“岭猿”一句,则险恶愈出,此加一倍法也。”这种加一倍的写法,可以进一层表达主旨,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染力更强,收到词尽而意不尽的效果。黄山谷《寄黄几复》诗结句云:“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和此诗之“只听滩声头已白,不须更着岭猿啼。”(用原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