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见宝竹坡题名,因书其后·翁同龢
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
苍茫万言疏,悱恻五湖舟。
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
何时枫叶下,同醉万山秋。
作者翁同龢与所怀念的宝竹坡,都是维新运动时代很有社会影响的人物。翁同龢支持康有为变法方针,又担任光绪的师傅,当时影响很大,也被顽固派慈禧太后一伙视为眼中钉。维新开始时,即被慈禧罢免,遣返原籍江苏常熟。维新运动失败,翁同龢牵连革职永不叙用,郁郁终于乡。宝竹坡名廷,清宗室,在维新运动前,与翁同龢、陈宝琛、张佩纶都是以直谏有声天下的朝中重臣,号称“四清流”,四人间友谊甚笃。中法战争中福建马尾海军溃败,张佩纶获罪遣戍,使宝廷自危。光绪十年,宝廷任福建学政满期返京时,途经浙江江山,娶了一个船家女为妾。本来对于清廷官员,这不过是极小的又是允许的事,宝廷却以“途中买妾”罪名自劾去官,急流勇退,躲开维新前夕新旧双方矛盾旋涡。光绪十一年,翁同龢游北京西山秘魔岩,见壁上有宝廷题名,联想宝廷当年直谏忠勇,怀念两人多年友谊,怆然写下这首五律。
首联直截了当,“衮衮中朝彦,何人第一流?”以设问句托出对宝廷的基本评价:在众多朝廷大臣之中,宝廷是属于第一流的。肯定的评价,为下文的抑挫作很好的铺垫。
颔联一顿,“苍茫万言疏,悱恻五湖舟。”五湖舟用越国范蠡灭吴后携西施隐居太湖的典故。这一联以强烈入世的“万言疏”,与消沉出世的“五湖舟”相对,把一个从勇迈直谏的重臣,突然转变成不问世事的隐士这种现象,直言叙说。至于为何有这样的转变,翁同龢不能明言,只好由读者去思索、补充了。这一联显然以宝廷自身前后的变化对比而成联语的。
颈联则重在作者与宝廷的对比,以双方心境的异同,牵连入联。“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翁同龢始终敬重的,是宝廷勇于议论国事的品质;宝廷自劾去官后,也并不因失去官俸、生活贫困而愁眉苦脸。这一句实在并非说宝廷不穷困,而是说宝廷心胸高迈,根本不去顾及贫富变化的事。上下两句相关,主要指宝廷去官前后,心中主要的是关心国家大事,勇于议论进谏。人虽离开朝廷,直风仍留朝中。
最后一联以见题名之事系两人之情,“何时枫叶下,同醉万山秋。”西山的秋枫,红染峰峦,为自然界的壮观。翁同龢盼望着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枫红万山的时节,能与宝廷共醉。以秋日的清廓高爽,暗喻二人心胸的高远广阔;以枫叶的红盖四野,暗喻事业的如火如荼。从字里行间,仍然有一股豪迈之气。
翁同龢写这首诗时,百日维新还没有开始。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得到翁同龢的支持。翁同龢自己也准备在未来政治变化中一展身手。所以,全诗写得苍凉豪迈,以振作之情总揽时局。不过,维新运动未开始,直声闻天下的“四清流”纷纷去位,也昭示着这一场改革运动从开始就有阴暗的背景,故这首诗豪迈之中总有点苍凉悲壮的意味,人们是可以体味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