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望惠山·史夔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无锡望惠山·史夔
九峰天半落,一棹夕阳过。
客为游山盛,船因载水多。
溪边高士宅,月下榜人歌。
好趁樵风便,轻船采芰荷。

无锡城西边的惠山,是一处颇负盛名的游憩胜地,山体挺拔,峰峦秀逸,因此每逢天朗气清,远近来此登高临远的人便多如行云了。其实,惠山的美并非必须身在此山方能领受,它的远眺之下的气象一样是极其动人的,甚至更富于某种激荡人心的悠悠情韵。本诗表现的正是这种气象和情韵。

天色渐晚,暮霭依稀,惠山绵延的九座峰峦远望之下,仿佛自云间挂落下来一般。一条船儿抹着嫣红的夕阳,在山傍平稳地前行。诗歌开头的这两句,紧扣题中“望”字,以简洁洗炼的笔墨,勾勒出惠山远望的美态。山本拔地而起,诗人却道由天半落下,这一笔不光使读者回味出惠山山势的高峻和飘逸,且尤能传神地表现苍茫暮色之下山体已不甚清晰的特定景象。此句系熔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句而成,而痕迹不露,可谓善于点化。惠山脚下的溪流,在这里是以暗示的方式表现的,诗人写了在河面驶过的船,却留出船下的河流这一片空白,任由读者用各自的联想去填满它,笔法空灵而含蓄。

接下去两句,描写船儿满载游客归来的情景。“客为游山盛”应前“九峰天半落”句,山色美丽,自然游客就多;“船因载水多”则是“一棹夕阳过”的进一步展开。游人一多,运载归客的小船便有些不胜负担了,你看,船沿的吃水比平常深了许多呢。从“载水多”这个细节着眼表现客船的拥挤,手法极为新颖别致。此三字深得前人赞赏,沈德潜评论它“眼前语,却人不能道”。其实,这里不仅表明了作者体物入微的观察能力;而且,从如此细微之处发掘出生活中的美,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番景象领会之深。

客散人静,暮色渐渐掩盖了远处的惠山峰峦,唯有从山脚蜿蜒而来的溪流在月光中静静流淌。如洗的月色勾画出溪畔人家的廓影,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诗人不由得猜想那定是高士之所居吧。这时,船夫们的歌声飘了过来,愈益增添了溪边月夜的悠悠风情,不觉令诗人心旌摇荡,意驰神往。这一联描写的时间,从黄昏推到了夜晚。诗人伫立如此之久,不觉时光之流逝,足见他心底涌动的那份情感是何等的深沉和难以自抑了。

到此为止的本诗前六句,诗人从不同视点和时刻,描绘出惠山美丽的自然景光和纯朴安乐的民风,虽无一字及于赞叹,而赞叹之情毕现言外。诗的末了,诗人终于明白地表露出他对此景此情的无限向往心情,诗歌由即景转到抒情:月好风清,若能驾一叶小船,乘风到荷塘深处摘菱采荷,该是多么愉快!“樵风”和“采芰荷”均有所本。“樵风”语出《后汉书·郑弘传》注引孔令符《会稽传》。据说郑弘尚采薪于会稽,路遇神人问所欲,郑答:“尝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如愿。若邪溪风,亦称郑公风或樵风;“芰荷”见《离骚》,其中有“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原本是屈原以采集芳香之物喻修身之高洁。明白了“樵风”和“采芰荷”的来历,理解这末了两句就入木三分了。人实际上是以这两个典故表达向往闲逸、追慕高洁的情怀,咏叹他的人生理想。因而趁樵风之便去采芰荷,在此仅仅是一种寓托和象征,而非具体的行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两句刚好接着“月下榜人歌”一路下来,两者之间的过渡几乎天衣无缝,绝无刻意用典之弊,因而这抒情之句依然统一在诗歌前半部分所描述的景象中,使整个作品达到情融于景,景中见情的高度和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