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初日:早上的太阳。禅房:僧人的房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清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寺。

【鉴赏导示】

常建,生卒不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他一生仕宦很不得志,常游览名胜自娱。所以,他的诗多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一些边塞诗。常建的诗在当世就颇受重视,与他同时代的殷璠编《河岳英烈集》把他列在首位,入选篇目也较多,这说明他的诗的确有相当的成就。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苏常熟破山寺时的即兴之作。此诗抒发的虽是隐逸情趣,但构思造意优美,景中含情,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自唐以来备受赞赏。

【鉴赏】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自然的情怀。

首联破题而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清晨,诗人登上树木丛生的破山,到古寺来游览;此时,旭日初升,阳光照耀着高高的树林。“古寺”、“初日”、“高林”,勾勒出寺院的清幽和宁静。语言质朴,用词讲究。颔联写诗人穿过寺中曲折的竹丛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那花丛树林中。“幽”、“深”二字不只指出僧侣居住所在,而且创造出一种寂静幽深使人忘却尘俗的意境。“曲径通幽处”一句,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穿过幽径、走到花木掩映的后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一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此联笔调古朴、意境优美,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写景名句。颈联宕开一笔,前句写诗人举目远眺看到的情景: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怡然自得地飞鸣欢唱;后句写俯视碧潭所见:日光下澈,山光浮云和自己的身影倒映水中,显得格外空明清澈,寂寥幽邃。此时此刻,诗人仿佛悟到了空门禅院的奥妙,顿觉俗尘涤净,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山光悦鸟性”一句,从表面看是写飞鸟的怡然自乐,实则是诗人宁静愉悦的内心感受的反映,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写人陶醉于寂静幽静、忘却尘俗的境界,外界的一切仿佛已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音响都寂灭了,只有这钟磬发出的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在耳边心头回响,在幽静的山林回荡。

这首诗构思巧妙,蕴含深邃,笔调古朴,意境优美。特别是中间两联,静观景物,妙察物趣,禅味无穷。实乃慧心妙笔。

【鉴赏要点】

[1]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构思巧妙,蕴含深邃。[3]笔调古朴、意境优美。[4]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