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后十首(其十)·于右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民治学校园纪事诗后十首(其十)·于右任
慷慨当年此誓师,回头剩有断肠词。
三秦子弟多冤鬼,百战河山倒义旗。
动地弦歌真画荻,烧天兵火亦燃萁。
难忘民治园中路,卷土重来未可知。

民治学校在陕西三原西关,是于右任在靖国军时期亲自设立的一处宣传新思想的学校。1921年9月,靖国军在直系军阀重压下终于失败,作为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见局势已无法挽回,痛心疾首,遂离开总司令部办公处尊经阁,移入民治学校校园内,前后凡四十余天。他终日独坐危楼,泪洒戎衣,回顾往事,思虑时局,满含悲愤地写下二十首《民治学校园纪事诗》,诗分前十首、后十首两部分,为两组结构严密、抒情深挚之七律,体现了作者处于逆境中的思想感情,是他前期诗作中具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品。这里所选,系其后十首中的压篇之作,亦为这批诗作的总结。

首联回顾靖国军历程,将当年壮举与眼前凄伤并列,形成鲜明对照。陕西首举护法义旗在1917年10月,靖国军先胜后败,于右任于次年5月于靖国军危难之际自上海辗转抵陕,负起领导陕西革命之重任。这年8月9日,靖国军在三原城外广场举行誓师大会,于右任慷慨陈词,宣誓就任总司令。数月间,作者整顿部队,亲设谋略,率师征战,屡战屡胜,各地民军竞相投效,拥地域达十数县,陕西护法革命形势如日中天,“慷慨当年此誓师”即对此的回顾和总结。然而因内部意见相左,又连遭直系大军进攻,加上适逢饥荒,军粮馈乏,靖国军终陷入困境,至1921年下半年,局势已难收拾,作者对此不堪回首,忧心如焚,肝肠欲断,故云“回头剩有断肠词”。

颔联承首联而来。当时靖国军诸将领除杨虎城等少数人坚持“保全革命人格”,拒不降敌外,多欲易帜,至1921年9月21日,靖国军主要将领胡景翼等更在三原宣布取消靖国军名义,接受直军改编,此即诗中所指之“倒义旗”。作者对数万“三秦子弟”几年来“百战山河”,浴血奋战换来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的结局,实心有不甘,诗中流露的,正是这种无可奈何之感。

颈联转咏民治学校事。一为昔,一为今,对比分明。曾几何时,伴随学生的,是热浪滚滚的鼓吹革命之演讲、宣传,如“动地弦歌”,而今日,校内学子虽仍坚持学习,但园外,已是一派混乱“烧天兵火”。作者以“画获”、“燃萁”二典,指民治学校师生学习条件之艰苦和求学精神之刻苦。作者深知,随着靖国军失败,这所学校也将不复存在,对此,他不愿去想像,而只注视着眼前的令人尚可心慰的场面。

尾联两句,既抒发了作者深沉感慨,又表示了他对革命的暂时受挫并不气馁,欲重振旗鼓之决心。面对这曾经倾注心血的学校,这艰险处境中暂住月余的校园,这曾无数次徘徊踱走的“园中路”,作者当然难以忘怀!唐代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于右任借用此诗末句作结,实寓意深远。杜牧诗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教训,对其未能卷土重来深为惋惜。于右任在园中抚今忆昔,痛苦思索,终于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善于总结经验,不忘血的教训,便能报仇雪耻,再图大业。历史证明作者的预感和决心是有根据的,仅仅五年以后,1926年,于右任即与冯玉祥率国民军打回陕西,于出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兼省政府主席,实现了“卷土重来”的夙愿。

曾追随于右任多年的王陆一曾笺于右任诗,其笺注《民治学校园纪事诗》云“(于)以时代背景之悲楚雄奇,成感慨苍凉之自然抒写”,“而革命精诚,则始终热烈流露也。……后十首结语曰:‘难忘民治园中路,卷土重来未可知’。尤有悠然无尽情也!”所言极当。此诗笔端蓄聚感情,婉转低回,沉郁顿挫,悲壮苍凉,最近杜诗之神韵,也显示了于右任这位南社诗人七律创作的纯熟技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