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集《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释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无为无败

【原文】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1],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

事物未露先兆时,易谋划;

脆的东西易分开,

微小的东西易消散。

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

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先。

合抱的大树生于微小的根芽;

九层的高台从一筐一筐的土垒起;

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举步。

主观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

所以圣人不妄为,所以不失败,

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人们做事,

常常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的。

处事之法则是慎终如始,

就不会有失败之事。

所以圣人行不欲之欲,

不珍贵难得的财物;

行不言之教,

反众人之过失而行之。

所以圣人能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

而不是轻举妄动。

【注释】

[1]泮:散,解。

[2]毫末:细小的萌芽。

[3]累土:堆土。

[4]执:掌握,把持。

【解析】

这一章紧承上一章,上一章主要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这一章老子顺延着上一章的余意进一步提出了一整套物理与人理相结合的新颖理论,其中的所有观点都不但孕育了极深刻的哲理,且含有了富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技巧及切实可行的生活智慧,这些格言后来成为中国人修身行事的座右铭。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首先指出了如何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捕捉其本质的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令人疑惑不解或高深莫测之处,这是因为这些道理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被大众化了,它们已成为民众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在2500年前的时代,就不啻为发聋振聩之语。

在本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凭借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事实上,宇宙间的所有看上去属于偶然的和突发性的事变,都必然经过了一个复杂、隐晦、潜移默化的演化阶段,只不过人们往往注意不到罢了。人类注意不到事物之潜移默化,而许多动物却比人类具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晴天白日下,老鼠、蚂蚁、青蛙、飞鸟们都会预感到灾难的即将到来而纷纷未雨绸缪。按照生物界的常理,人类自然也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能力,但事实上,在近代科学工具产生之前,人类确实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至于为什么会丧失?或许是人类脱离大自然的时间过久、隔离过大,或许是人类过于注重了对人类世界的关爱而故意疏远了大自然,或许是人类有意地回避了那些无可逃避的灾难。

老子的提示对日益沉迷的人类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他告诉人们,所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事物都有它的萌发时期,萌发时期的事物正处于柔弱阶段,如果人们善于把握事物的这种规律,就能够防患于未然。他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是对能瞻前而不能顾后的人类的提醒。

老子洞察了万物对生命的坚守,从来都不是通过变换表面形式来故弄玄虚,而是真诚地顺从自然,感到人类的许多行为确实是脱离自然界太远了。而且,人类这样犹如急行军一般的前进,对生命质量的提高会有真实帮助吗?老子不认为人生应该如此度过。老子在此强调了一切灾难和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他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试图有所作为,自然比较少有失败;个人行为不偏执,自然比较少有失误。老子认为,一般老百姓们做事情,因为不懂无为的道理,亦不能把一件事情从始到终地以一种极其慎重的态度来进行,他们虽然永远在忙碌着,却总在事情眼看着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经商之道

曾宪梓坚持不懈终创名牌

金利来的发展史,就是曾宪梓的艰辛史、光辉史,更体现了曾宪梓百折不挠的精神。

1963年,曾宪梓到香港求发展。在最初几年里,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曾热衷多年的专业,混迹于小生意人的行业里,惨淡经营。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服装业受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西装盛行。穿西服必须打领带,一时间领带十分抢手,而当时的香港领带业并不占优势。曾宪梓认为商机来了,以区区6000港元为本钱,开始了创业之路。

“一人工厂”诞生了。曾宪梓日夜操劳,自己选材,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熨烫和包装。几乎花去了他所有的钱,第一批自制领带终于问世,只是无人问津,经销商甚至多看一眼都不愿意。

终于有一家商店的经理同意看一看他的领带,可是其出价之低,令人惊叹——低于成本费用,买卖自然没做成。那位经理便把曾宪梓带到自己的商店参观,曾宪梓终于明白,自己所制的领带用料低劣、款式单一、色泽灰暗,难登大雅之堂。这种产品不仅不会带来利润,而且只会招来别人的歧视与羞辱。

全部家当就这样报销了,但曾宪梓没有泄气,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得出结论:只有高档名牌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忍痛“斩仓”,将自己的产品出让给了街头地摊,用得来的钱买了几条国外知名品牌高级领带,悉心研究,认真总结,终于领悟了名牌的真谛。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选料,认真加工,一批精致高档的领带问世了。曾宪梓拿着自己的硕果,穿梭奔走于各大商店。终于,地处旺角的瑞兴百货公司经理对他的领带赞不绝口,只是担心知名度欠佳,一时难以大规模销售。

曾宪梓欢欣之余,痛下决心:愿以成本价换取与高档进口领带同列的资格。

经过市场检验,销量不菲。瑞兴百货公司与曾宪梓私下结盟,形成产销一条龙,同时曾宪梓制作的领带价格远非一般香港领带所能比拟,因此销量直线上升。

曾宪梓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并确定“金狮”为商标,但由于“金狮”在香港是与“真输”谐音,销量并不好。但曾宪梓一点也不泄气,又将“金狮”易名为“金利来”。“金利来”领带从此成为“男人的世界”。

梁伯强从小做大的生意经

梁伯强从很不起眼的小小指甲钳入手,做成了全球的大生意。他在老家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聚龙集团,专做工艺品和小五金产品,在这个珠江三角洲的名镇,他也算是一号人物了,与乐百氏的创始人何伯权等人几乎同时创业,可年利润却只有2000多万元。

2001年下半年,梁伯强在小榄镇一下子圈了300亩地,他想把小榄镇打造成全球的指甲钳制造中心。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入世给他这个小老板的机会,但对这样一个大的投资决策他多少有点紧张。

1998年5月的一天,梁伯强偶然从报上看到一篇《说话指甲钳》的短文,从中得知朱总理1997年曾以指甲钳为例,要求轻工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小小指甲钳能在总理心中挥之不去,可见这绝非易事,这里有市场的空白点,也是企业发展的机遇。一想自己在工艺品、小五金行业做这么多年,什么赚钱做什么,结果也没干出什么大名堂,梁伯强觉得是该有所专攻了。他决定在小五金行业做单一产品,做品牌,而不再做那些低档的产品,梁伯强把宝押在了指甲钳上。

经过考察和攻关,梁伯强生产出第一款命名为“圣雅伦”的新一代指甲钳。经国家日用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称霸国际指甲钳市场的韩国产品,而价格仅是韩国产品的60%。这让当时中国轻工行业协会既吃惊又兴奋。

2001年8月,梁伯强收到了全国日用品标准化中心委托函,委托聚龙集团起草指甲钳行业的国家标准。目前,“圣雅伦”在国内指甲钳的高档市场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在国际市场,“圣雅伦”已经进入东南亚和欧美市场。2002年销售额已达到6000万元,梁伯强走出了第一步。

梁伯强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在“中国小五金之乡”小榄镇打造一个全球最大的指甲钳制造基地,新建六条现代化生产线,年销售额达到6亿元;在中国小商品集散地、全国物流中心浙江义乌与合作伙伴利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推出一个新品牌——利中牌指甲钳,占领国内中档指甲钳市场;与广东另一家指甲钳企业进行战略结盟,组建中国指甲钳集团,在全球打响指甲钳“中国造”的口号。梁伯强的指甲钳生意实实在在地印证了不舍小利累积大富的经营法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