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2]。
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3]。
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4],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5]。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6]。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7],
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8]。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9],
处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上德:上等的品德。
[2]不失德:不失去德的机会。
[3]无以为:无心作为。
[4]上仁:上等的仁慈、仁爱。
[5]上义:上等的义气。
[6]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轻薄。
[8]前识者:先知先觉之人。华:虚华,虚饰。
[9]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译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真正有德。
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
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
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
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
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
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
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
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
也是社会动乱的祸首。
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
取实在不取虚华。
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解析】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德经》。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探讨了老子的《道经》,《道经》向我们阐明的是天道,即自然规律。《德经》向我们揭示的是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天道和人德二者共同构成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哲学体系。时至两千年后的今天,老子的道德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作为《德经》的开篇,老子首先给我们揭示的是,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与行为之区别。因为在前边已经提到过德的概念了,这里不再赘述。
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同样也无言无名。一旦有名,那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而具有分别心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了。
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的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然而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
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于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偶然的发生和或然的出现,他们犹如虚空寂寞清冷的大自然中的一时之过客而来去匆匆,既不能对大自然的生生不已有所助益却也不能构成任何重大危害,他们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瞬间生命之显现,在大自然中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我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扼腕叹息,可叹息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会空耗我们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我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比别的动物高明,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才会存在道德的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需形式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足以参考的指标,我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负自己的一生。
从政之道
汉武帝赐死夫人
公元前88年,已70岁的汉武帝体弱多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自太子刘据死后,尚未立储,刘家江山将由谁继承,这一直让武帝感到困惑。
当时,武帝有三个儿子。综合比较,小儿子弗陵的品行、气度、相貌颇似自己,武帝有心立他为太子。但弗陵年仅七岁,他的亲生母亲钩弋夫人年轻貌美,又颇有心计。武帝担心日后幼子为帝,其母出面干政,再出现第二个吕后,窃取刘氏江山。
武帝经过数日深思,心中有了主意。
首先,他选择一位重臣,以交付托孤重任。在武帝看来,只有霍光、金日二人,忠厚老实,可托大事。但金日身为胡人,不同于其他大臣,如果托付于他,恐难服众。因此,只有将弗陵托付给霍光。
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他由霍去病携入都城,被授予郎官,后官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为官20余年,小心谨慎,从未犯过大错,深受武帝信任。
于是,武帝命人绘了一幅图画,赐给霍光。霍光把图画拿回家,展开一看,只见是一幅周公负命辅佐成王图。霍光顿时明白,便将图画小心收起来。武帝见霍光接到图画后,没有前来问询自己,知道他已理解自己的意思,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既然辅佐幼子之臣已经找到,武帝便进行第二步,准备除掉钩弋夫人。
数日后,武帝见到钩弋夫人,故意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钩弋夫人一直受到武帝宠幸,她见武帝一反常态,大发雷霆,顿时心慌意乱,束手无策,连忙脱簪请罪。
武帝却不加理会,喝令左右侍女,将她拉下去,送入宫廷监狱。
钩弋夫人见武帝如此,犹如晴天响起一个霹雳,又惊又怕,不由得泪珠盈眶,频频回头看武帝。
武帝心中不忍,连忙催促道:“快走!快走!别再让我看见你!”
钩弋夫人还想再说些什么,却已被侍女拉出,送入大狱,第二天就被武帝赐死。
过了几天,武帝问左右大臣:“对于钩弋夫人的死,你们听到外人有什么议论吗?”
左右大臣都回答道:“人们都说,陛下将立太子,却又莫名其妙地将他母亲杀掉,不知道皇上是什么意思?”
武帝叹道:“这其中的道理岂能是迂腐之辈所清楚的呢?自古以来国家突然生变,大多是由主少母壮造成的,难道你们没听说过吕后之事吗?”
左右大臣听了,都低头不语。
“仁”是五德之首,但无原则的“妇人之仁”却是失德行为。在古代封建社会,妇人当政必将朝纲紊乱,朝纲紊乱必然导致天下混乱,爱一人而害万民,这种事情数不胜数。
汉武帝并非不爱钩弋夫人。他爱之却杀之,看似残忍,实是“仁心”的体现,为日后消除了隐患,受惠的不仅是刘家继承人,还有天下百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