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读
至德元年 (756), 杜甫前往灵武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投奔肃宗, 途中被安史叛军捉拿, 送往已沦陷的长安。 至德二年 (757) 三月, 他在长安远望时看到依然如故的山河, 看到浓浓的春色,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这首诗选自于 《杜诗详注》, 是一首五言律诗, 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 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感人至深。
首联写 “望” 中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 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 这一联虽是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 “恨” 的主体。 面对残破的都城, 种种思家念国的念头困扰着他, 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 闻鸟而惊心呢? 另一种以花、 鸟为“感” “恨” 的主体。 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其实, 这两种解释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此联以 “感时” 一语承上, 以 “恨别” 一语启下。
颈联写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烈, 跟家人难通音信。 家在远方, 一家人的安危使诗人魂牵梦绕, 家书不至, 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 “抵万金”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写刚满45岁的诗人已经满头白发, 而且稀疏到 “不胜簪” 的地步, 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 完全是忧国、 忧世、 思家所致。
课文注译
国破山河在,城(2)春草木深(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4)连三月,家书抵(5)万金。
白头(6)搔(7)更短(8),浑(9)欲不胜簪。
绝句
杜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