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课文导读

至德元年 (756), 杜甫前往灵武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投奔肃宗, 途中被安史叛军捉拿, 送往已沦陷的长安。 至德二年 (757) 三月, 他在长安远望时看到依然如故的山河, 看到浓浓的春色, 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篇。

这首诗选自于 《杜诗详注》, 是一首五言律诗, 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 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感人至深。

首联写 “望” 中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 春天降临到长安城, 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 这一联虽是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以诗人为 “感” “恨” 的主体。 面对残破的都城, 种种思家念国的念头困扰着他, 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 闻鸟而惊心呢? 另一种以花、 鸟为“感” “恨” 的主体。 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其实, 这两种解释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此联以 “感时” 一语承上, 以 “恨别” 一语启下。

颈联写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烈, 跟家人难通音信。 家在远方, 一家人的安危使诗人魂牵梦绕, 家书不至, 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 “抵万金”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 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写刚满45岁的诗人已经满头白发, 而且稀疏到 “不胜簪” 的地步, 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 完全是忧国、 忧世、 思家所致。

课文注译

国破山河在,城(2)春草木深(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4)连三月,家书抵(5)万金。

白头(6)(7)更短(8),浑(9)欲不胜簪。



(1) 〔国〕 国都, 京城, 这里指长安。 (2) 〔城〕 长安城。 (3) 〔深〕 茂盛, 繁多。(4) 〔烽火 〕 古时边防报警烟火 , 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 (5) 〔抵 〕 值 。 (6) 〔白头 〕 白发 。 (7) 〔搔 〕抓, 挠。 (8) 〔短〕 少。 (9) 〔浑〕 简直。

问题与探究

1.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历来有哪两种解释?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2. 什么是律诗? 写作律诗有何要求?

文章链接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2)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注释:

(1) 本诗通过绿 、 白 、 青 、 红等几种颜色的对比 , 表现出时光流转 , 而自己客居他乡 , 归期遥遥。 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 〔逾〕 更加。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苍翠花朵如同燃烧的火焰,

今年春天眼看又要过去,

回归故乡将是何年何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