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什么意思|赏析|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什么意思|赏析|翻译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讷谏》)

【鉴赏】前隋官员郑仁基的女儿,容貌绝世,无人能及。长孙皇后访得后,请唐太宗纳为嫔妃。唐太宗同意了,诏书下颁,但使者尚未出行。魏徵知道后,急忙进谏劝阻,原因是郑家女儿已名花有主了。对此唐太宗深深自责,下令停止派遣册封使者,让这个女子回到原定丈夫的身边。

魏徵劝阻的理由是:“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后七个字出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说,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不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这样使人同归于善良。魏徵把圣人易为“有道之君”,是让唐太宗以有道明君来要求自己。魏徵引《老子》这一经典,是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依据的。

“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源自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与民同忧乐”的主张。齐宣王对孟子说,自己有喜欢财富与女人的毛病。孟子回答说,如果能使境内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无找不到妻子的单身汉,君主“好货”、“好色”,又有什么关系呢?“好货”、“好色”不可怕,重要的是君主是否有与民同忧乐的素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魏徵说,君主身居亭台楼阁中,就要让百姓有房子安身;君主吃美肴,就要让百姓不受饥寒之苦;君主环顾左右成群的嫔妃,就要让百姓有婚配成家的欢乐。已有婚约的郑家女儿,陛下怎么能不假思索地要把她娶过来呢?这里引《孟子》,是要唐太宗不忘民本思想。

搬引古代经典规劝皇帝,是历代大臣们进谏时常用的办法。魏徵引《老子》与《孟子》,是为了让自己的奏章具有权威性。经典一旦形成和被认可后,再经众多学者的诠释,往往具有权威性,在历史的延续中为人们所信奉。权威性不是别的,而是凌驾于人们观念中的一种精神支柱。以儒学为正宗,提倡儒、道、释三教并用的唐太宗,对《老子》与《孟子》是了然于心的。“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如此的内心自责与急于表态,可以从《老子》与《孟子》的权威性那里找到答案。

行文到此,我想起了父纳子妻的楚平王死后被伍子胥鞭尸三百的事情。楚平王听信费无极的谗言,把许配给太子建的秦美女孟嬴,自取享用,另为太子建配以齐女马昭仪。相国伍奢直言相劝,平王怒而囚禁伍奢。费无极再献计,逼伍奢修书,诓伍奢二子伍尚与伍员(伍子胥)至都城。得信后伍员生疑不去,伍尚前往,被平王连同父亲一起斩首。伍子胥逃往吴国途中,因昭关悬挂图像缉拿,无法过关。幸遇隐士东皋公,把他藏于家中。7天之内因内心忧愁,须发由黑变为全白。东皋公设法帮伍子胥逃出昭关。行中遇大江阻隔,得渔丈人之助而渡江。伍子胥到吴国后,访得勇士专诸。在吹箫乞食时,得遇吴国公子姬光。姬光假意请吴王僚赴宴,在鱼中藏剑,让专诸假扮厨师借献鱼刺杀僚,助姬光夺得原本属于他的王位。姬光就是吴王阖闾,是为春秋五霸之一。伍子胥遂为阖闾重用,他借吴兵伐楚报仇。吴兵围楚都郢城,楚平王惊惧而死。伍子胥入郢后,“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以上所述,除伍子胥在昭关“须发皆白”的故事系艺术加工外,全为《史记·伍子胥列传》所记载的。

皇帝把已有婚约的女子纳为嫔妃,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像楚平王那样,死后还受辱的事情却是绝无仅有的。此事对后世影响非同小可,以演绎伍子胥事的京剧,如《战樊城》、《文昭关》、《刺王僚》、《楚宫恨》等,至今还盛演不衰呢!楚平王因纳一女而遭死后尸戮之祸,一心想做“有道之君”的唐太宗,自然不会像楚平王那样放纵自己的私欲。“闻之大惊”,作为心理上的快速反应,完全在情理之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