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仁恻第二十》什么意思|赏析|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仁恻第二十》什么意思|赏析|翻译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注释〕①愍:同悯,怜悯。 ②求采:指到各地去求取收罗妇女。 ③离宫别馆:行宫,天子出巡时所居住的宫室。 ④伉俪:夫妇、配偶。 ⑤掖庭:宫殿中的旁舍,妃嫔所居住的地方。隋唐时在大内的西边设有掖庭。 ⑥鬻:出卖。 ⑦杜淹:字执礼,杜如晦之叔,富有才干,博学多闻,唐太宗即位后,召为御史大夫,所举荐引进的官员近四十人,后皆知名。 ⑧御府:皇家收藏财物的地方。 ⑨襄州:今湖北襄樊。 ⑩与《资治通鉴》有异,后者记载其死于贞观六年(632年)夏四月辛卯。 次:处所。 发哀:吊丧。 准:依照,依据。 《阴阳书》:主要内容为办理丧葬中的“风水”、“择日”等。 辰:辰日,古人用十二地支计日。 次:驻扎,一般指行军于一处停留在三宿以上。 定州:今河北定州。 柳城:今河北滦县东南。 太牢:古代帝王举行祭祀礼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称“太牢”。一般用来祭祀社稷。 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 李思摩:颉利族人,唐初归顺,被封为和顺郡王,赐姓李,为化州都督,唐太宗时以右卫大将军从征高丽。

【鉴赏】本篇主要内容为通过唐太宗的一些言行来说明其仁恻之心。

“仁”已出现在前《仁义》篇中,内涵极为丰富。本篇中的意思是“仁爱”,即《论语·八佾》中的“爱人”。恻,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孟子以为这是一种人性中先天固有的善端。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人们会下意识地去救他,而没有任何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直觉的反应。恻隐之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有恻隐之心,人们才会爱人;君王有不忍人之心,他才会去关爱百姓,行“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作为君王,唐太宗强调要以仁政治国(见《仁义》篇)。本篇从多个侧面体现出唐太宗是如何把仁政付诸于实际行动的。

大规模释放宫女之事,据史载为两次。一次是在武德九年(626年),因整顿宫殿,唐太宗下诏放出一批宫女,《新唐书》和《旧唐书》均称有三千余人。另一次是在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派遣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等,于掖庭西门简选宫人放出回家,数字不详。唐太宗自称,数年来共放出宫“三五千人”(《魏郑公谏录》卷四)。为何要释放宫女?节省财务开支是一个考虑。《隋书》中载,隋炀帝时,宫女有数十万之众。唐初,唐高祖李渊下诏放出部分宫女,任由其嫁人。到了贞观时期,宫女仍有数万之多。唐太宗上任伊始,经济凋敝,国力仍较贫乏,众多宫女中“无用者尚多”,“虚费衣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对闲置宫女的释放能节省大量开支。但他同时也指出,此举还有“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的目的。其颁布的《放宫女诏》中说:“恐兹幽闭,久离亲族。一时减省,各从罢散。归其戚属,任从婚娶。”(《全唐文》卷四)唐太宗对于幽闭深宫的宫女,是充满体察和怜悯的,他愿意让她们的人性与人情得到满足。晋朝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拥有嫔妃最多的一位皇帝,大约有一万人之众。灭吴国之后,晋武帝把吴国皇帝孙皓的五千宫女带回洛阳,全部收纳在自己的后宫。更荒唐的是,晋武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与晋武帝相比,唐太宗对后宫之“仁”实属难得。

贞观二年春旱,造成了大饥荒,有人卖子为生。唐太宗得知后,自责地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命令御史大夫杜淹巡视灾区,拿出御府中的金银财宝,赎出被卖小孩交还给父母,体现出对骨肉分离的百姓之关爱。随后唐太宗还颁发了皇帝专用的“罪己诏”,大意是说自己一人有罪,愿意承担一切灾难责罚,请上天让老百姓安宁丰足,等等。诏书颁发不久,果然下雨,老百姓十分高兴。

唐太宗的仁恻之心,也体现在对待臣子上。张公谨是太宗玄武门兵变的得力助手之一,后与李靖一起平定东突厥有功,升迁至襄州都督,但英年早逝,39岁死于任所。唐太宗闻奏,哀伤不已,欲出宫吊丧。有关官员奏说辰日不宜哭泣,意欲劝阻太宗。此为唐初流行的社会风俗,遇辰日连父母重哀也不能哭。但唐太宗言“君臣之义,同于父子”,自己哀悼张公谨是真情流露,于是不理辰日的忌讳而为公谨哭丧。唐太宗在亲征辽东的过程中,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不顾自身安危,亲自为他吮出毒血,让众将士大为感动振奋,后唐军大败高丽援军,拿下白岩城。《孟子·离娄下》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事君如腹心。”唐太宗能真心关爱臣子,臣子誓死效忠则为自然之理。太宗的仁爱,对普通士兵同样适用。征高丽途中,抚慰士兵,询问、治疗病重者及亲设太牢隆重祭奠阵亡将士,等等,让全军及士兵家属都深深感动,心甘情愿追随太宗征战。太宗亲为吮血的李思摩,本是突厥颉利族人。唐初归顺,被封为和顺郡王,赐姓李,后为右武卫大将军。唐朝建立后,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长期征战和收服,征突厥,平吐谷浑,唐藏联姻,征高丽等。周边各族、各国多臣服于大唐。太宗对李思摩此举,不仅是对将士的关爱,也体现了对各族臣民一视同仁的仁爱之心。

综上,后宫、百姓、臣子、将士,各个阶层都感受到了唐太宗的仁爱之心。从贞观之始至执政末期,唐太宗始终爱臣民如子,以仁悯之心待民施政,由是民心归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