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西王须》寓言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寓言·西王须》寓言赏析

齐西王须善贾海, 出入扶南、林邑、顿逊群蛮中, 贸迁诸宝, 若毒冒、颇黎、火齐、马脑之类, 白光煜煜然。遇东风覆舟,附断桅浮沉久之。幸薄岸,被湿行夷阴山中。 山幽不见日, 常若雨将压地。

西王须自分必死。寻岩窦绝气,庶遗胔不为乌鸢饭。未入,猩猩自窦中出,反复视,意若怜之者。取戎叔、雹葖、委萎诸物,指之食。而西王须方馁,甘之。窦右有小洞,栖新毳厚尺余,甚温、让西王须,猩独卧于外。大寒,不自恤。语言虽殊,朝夕嗢咿作声,似慰解状。如是者一年,不懈。

忽有余皇度山下。猩急挟西王须出,送之登。及登,则其友也。猩猩犹遥望不忍去。

西王须因谓其友曰:“吾闻猩血可染罽,经百年不蔫。是兽也腯,刺之可得斗许。盍升岸捕之?”其友大骂曰:“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不杀何为?”囊石加颈沉之江。

君子曰:“负恩忘义, 人弗戮, 鬼斯戮之矣。西王须之见杀也宜哉!”

——宋濂《燕书》

这则寓言描写了一个黑猩猩救人,而被救者反欲杀害猩猩的故事,痛斥负恩忘义之徒人不如兽。这一主题是通过动物和人的形象的对比表现出来的。作者用细腻的笔墨写出动物的“人性”, 用来跟披着“人”皮的西王须的残忍兽性进行对比,构成本文在艺术上的鲜明特点。

本文写动物的“人性”,并不是对动物作一般的拟人化描写,而是从动物自身的特征出发,把写实与想象巧妙结合起来。作者并没有违背现实生活的逻辑,虚构猩猩能说人话具有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是想象猩猩在与人“语言虽殊”的情况下对一个落难人的种种友爱表现:最初发现西王须时,“反复视,意若怜之者”,又“指之食”;把温暖的小洞让给西王须,“猩独卧于外”;并且“朝夕嗢咿作声,作慰解状”; 直到见“余皇”(艅艎, 大船的名字)来,“急挟西王须出, 送之登”;船开后,“犹遥望不忍去”。现代人类发生学证明,黑猩猩是迄今存在的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我们可以从上述一系列动作、情态细节描写看到,作者把黑猩猩似人而非人的高等动物特征表现得何等真切。而同时,作者又把人的情感心理和美好品质投射到猩猩身上,通过猩猩特有的行动和表情方式自然显示出来,从而塑造出一个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动物形象。对比之下,西王须被救后,向其友献策杀害猩猩以谋利的言行,就越发显得卑鄙可憎。正如其友所说:“彼兽而人,汝则人而兽也。”人性与兽性的错位,赋予本文深刻的思想意蕴。

这则寓言取材新颖,描写的是一件发生在海外异国的事情。作者的想象不是没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十三、四世纪,中国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中国的远洋帆船成了印度洋上的叱咤风云的海上使者,在印度、阿拉伯南部沿海以及东非进行着频繁的商业往来。本文作者宋濂死后25年,郑和就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文中的西王须经常到扶南、林邑、顿逊等国贩买的毒冒 (玳瑁)、颇黎(玻璃)、 火齐(云母,一说是宝珠)、 马脑(玛瑙)等就都来自南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据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在此以前,我国古代寓言很少以海外异国为题材或描写背景。虽然《庄子》偶尔写到大海,充满着对海外世界的神异幻想,但是并没有写实的成分,这是因为那时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进行海外贸易的水平。而这则寓言却给我们透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信息。寓言虽然是表达作者思想的, 但同时以一定的方式反映着当时的现实。所以欣赏寓言,也不能离开反映论观点的指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