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良桐之琴》寓言赏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 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 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 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 叹曰:“悲哉,世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而不早图之, 其与亡矣!”遂去, 入于宕冥之山, 不知其所终。
——刘基《郁离子》
同样一把用质地优良的木材斫成的琴,两次献给朝廷,得到的评价各不相同。这则寓言就是用这种前后对比手法构思的,但这种对比, 并非单一内容的重复展现,而是包含着多重社会因素的综合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献琴之所以失败, 不但由于琴的外表未加修饰,而且因为献者是一个普通的工匠。第二次献琴之所以成功, 不但因为工之侨有意作古,而且因为这把琴首先得到了贵人的赏识, 而贵人也只是因被琴的古雅外表所吸引,琴的真正价值始终没有被人认识和发现。可以说,一把琴的遭遇, 既反映了当时盲目崇古、 尚华轻实的腐朽风气,又折射出弥漫于社会的趋奉权势的丑恶心理。这样一个唯古是好、唯伪是求、唯贵是尊的社会, 还有什么真理是非可言?所以, 工之侨慨叹:“悲哉, 世也! 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这表现了作者对元末社会的彻底失望。如果说,工之侨献琴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当时人才的不幸命运的话,那么,工之侨的感叹和入隐进一步说明作者由此及彼地感受和把握了社会心理的整体趋向,并由表及里地看到了它所存在的严重危机。这种眼光是很深刻的。
盲目守旧和崇拜权势不只是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病,从根本上说,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与停滞所形成的民族心理。不过,在社会处于腐朽没落时期,这种心理的表现愈益突出罢了。从这个意义上看, 良桐之琴的遭遇, 又可以引起人们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更为深广的反思。
借献宝的题材反映现实,也是一种传统写法。韩非子的和氏献璧,就是最有名的一个寓言。刘基的创作,与它有相似的主题,都表现了对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与统治者的愤慨,但本文所包含着的作者对社会心理的洞察分析,给人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之感,却远远超过他的前代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